当前位置:首页 >>2014-2015学年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挖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作者:陈 敏、叶…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845    更新时间:2017/12/26
 
一个文明社会,首先是一个“德”的社会。凝聚这种向上向善的力量,从个体层面来看,关键在于用核心价值观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的核心价值观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土沃壤和厚重根基,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中形成的“礼、义、仁、智、信”、“和为贵”、“和而不同”、爱国主义等优秀传统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的概括和提升。十八大让核心价值观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点燃,凝聚起向上向善的力量,成为人们一种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向上向善的力量,正是源于这样的道德自觉。这样的道德自觉是一种文明素养,也是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其实,每个人都有向上向善的道德意愿,不同之处在于,这种朴素的情感有没有被激活。因此,从社会层面看,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领及其散发的正能量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向上向善的力量,需要道德榜样示范引领。在中国历史的文化长河中,在这片道德高地上,始终有人在坚守。

基于此背景,本课题将研究内容定位为汉语成语中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成语。首先,汉语成语,是华夏人民在劳动实践中探索世界而提炼出来的思想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反映出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其次,研究汉语成语,尤其是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成语,可洞悉中国博大精深的道德理想,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因此,对这类成语的重新阐释并进行合理的文学性创作,通过成语故事中主人公身上闪耀的道德光芒来凝聚更多更大向上向善的力量,进而推动成语的传播与普及,在当代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推广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成语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素质教育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而公民的思想道德则处于最优先的位置。素质教育有以下特点:(1)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2)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3)充分开发智慧潜能与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显然,素质教育侧重强调的是人的品行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智能的开发。

道德类成语中富有汉民族传统色彩的古代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等精神财富,虽因历史局限也存在糟粕,但更有着尊老爱幼、忠诚守信、贵勤尚俭、孝悌等主流理念,现今仍是学校德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学生成长必备的精神品质。然而,由于汉语成语数目庞大,其字面含义定格于成语形成的特定历史时空,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使用语言时对词汇的选择和话语组合的方式也在改变,因而其语义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语言的历史变迁,其风格都趋向于典雅。这也意味着很多成语,其内涵意义并不为常人所了解,例如有许多成语使用的是引申义,传播到后来与字面的原意已经没有特别的联系,譬如瓜田李下一字,字面意思是瓜田中李树下,实际运用中形成的是避嫌的意义。所以,对于成语的解读与阐释就成为了很有必要的一环。

二、汉语成语的语言内在的凝固性整体性决定了有必要在标准的语境下对其进行阐释。成语是一种沿习运用于书面语当中的固定短语,积久而成的语言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成语的结构形式是定型的、凝固的,它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所以每一个成语都有其固定的凝固的意义,其原意的基础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或调换,增删。经过了调换则必然产生改变。然而在语言变革的大环境下,成语的这种凝固性正在减弱,比如广告中化用成语的现象。随着这种衰弱,成语的本意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成语本身,它们其实在规范之中,只有一个固定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话言的运用中却由于使用者使用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众多衍生义,这对于成语本身的传承是一种极大的伤害。因此对于成语本源及本意的研究与传播正有着其积极的意义。

三、道德类成语的阐释与解读是终身教育的要求。终身教育具有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以及现实性。成语中的道德思想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而对于成语的再阐释与解读创造,应该要与人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所以,汉语成语的创新创造与终身教育的普及性,要与人的终身发展、全民适用、广泛易用结合起来,采用多种方式,注重传播渠道。

三、对道德类成语进行文学性和趣味性的再创作,更有利于成语的传播,更有利于宏扬中国古典文化,更符合现代社会全体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需要。现代传播学要求现代的文化传播应做到:互动性更强、内容更口语化、快速发布。这样才可以把更多的人、更多的对象吸引到整个传播的渠道中,从而真正做到平民化,扩大文化的影响力。成语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都使用的是传统的传播方式,传统的媒体传播模式是自上而下的集中式传播模式,没有考虑到多数的参与,有着上千年积淀的成语与公众始终有着隔阂,从而限制了道德类成语的影响力,使得成语作为一种实用而经典的语言,却很少真正的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传统的成语传播,使得中国的青少年对于成语的兴趣降低了。所以,道德类成语研究选择使用这种创新的传播模式,即我们选择从道德类成语的最权威的基本意义出发,从更新的角度去构建其内涵,以更加吸引人的内容形态,降低成语理解的门槛,并且使用更新的渠道来进行道德类成语的传播。

经材料收集显示,目前针对本课题国内外的主要研究并不丰富。近几十年来,中国学者对汉语成语的研究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某一本著作经典中的成语研究,如丁大勇《<论语>中的成语浅探》(《文学教育(上)》2012年01期),其中虽有涉及到部分道德成语,但也只限于《论语》且不作为重点论述的对象,又如刘娥《论<诗经>中成语的人格修养意识》。二是对汉语成语中文化的研究,如莫彭龄《汉语成语与汉文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从汉语成语中所体现的汉文化进行研究,又如孙永兰《试论汉语成语中的儒释道文化》(《赤峰学院学报》2013年10月第10期)。三是从教学方面对汉语成语的研究,如刘洋《21世纪以来汉语成语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5月第3期),就成语的定义和范围、成语的词典编纂、成语教学方面进行研究。四是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成语,比如成语的量化、修辞、语音的简化等。五是从中外文化对比中挖掘成语中的差异,如杨艳《英汉成语文化内涵比较研究》(《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7年03期)。另有一些小众方面的研究,如张育仁《成语与做生意的道德》(《道德与文明》1987年02期 ),侧重于古代社会生活中生意道德研究,又有陈穗湘《浅析汉语成语中的“和谐观”——从汉语成语中浅析“和谐”理念和中西文化的差异》,则是从“和谐”观念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等等。

从以上的分析、归纳可知,现在大部分的汉语成语研究主要是从语言结构、文化视野或者是某本专著中的成语入手,较少涉及汉语成语的道德层面,很少有专门的研究汉语成语中的道德内容并且就其对中国中学生的人格塑造的作用进行探究的。本项目正是弥补这一研究空白。

本研究的主要实施方法有:文献研究方法,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转变德育思想,调整德育思路;资料收集方法,全面了解权威版本的成语,深入分析研究其中蕴含德育因素的成语,并深入学生个体,对学生现状进行调查,利用不同的资源进行收集,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行动研究方法,以例会的方式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积累大量、丰富的成语德育个案资料,进行成语德育情境的选择和设计的交流,并进一步在撰写实践中完善、更新,形成稳定的研究模式。基于此研究方法,形成以道德教育意义的成语(如“宽以待人”、“涅而不缁”等)为主题的成语故事。

本课题的研究彰显着新一代教育者的活跃思维,力求创新。该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向外可面向国内外市场,同时可开发成校本课程的教材,既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又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在研究中,探究和践行符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成语德育渗透的方法、途径,以创设的成语故事所营造的道德环境,达至消除青少年学生与道德教育的距离感、陌生感和异己感,从而在亲和广阔而富有美感与智慧的环境中主动地激发其生命冲动与道德需要。在此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充分利用成语中蕴含的情感调节功能和陶冶功能,“以情感为纽带”,创设情理交融、情境交融的教育空间,充分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使青少年在成语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增强道德意识,在道德情感及心理素质方面有所突破,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一项创新之举的更深远意义在于帮助我们通过成语了解中国传统美德,进一步展现我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一角,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作贡献。

这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我们必须看到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中国的复兴。近两年,中央已确立了“文化强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和方向。从中,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复兴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习近平也明确肯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同时还鼓励要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并传播出去。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聚魂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体现了新一代领导人的高瞻远瞩,更是时势所趋。

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给出了这样的精辟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德与才的孰重孰轻,坊间也一度流传着这样几句话: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德育为先、德育为首不仅是决定国家复兴的深度和广度的关键性举措,更是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坚持的教育方向。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创新才能更好的继承。道德类成语的探究及传播可以展现中华道德文化的精髓,进而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我们不仅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是去自我,更有能力对世界文明做出原创性的贡献。创作道德成语故事便是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新思想”,提高国人的文化自觉和道德自觉,发扬核心价值观深潜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参考文献:

专著

[1] 宋永培等编著. 汉语成语词典[M].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3

[2] 刘占锋编著. 成语通检词典[M]. 北京:中华书局,2013.6

[3] 说词解字辞书研究中心编著. 新华成语词典[M]. 北京:华语教育出版社,2013.10

[4] 莫彭龄著. 汉语成语与汉文化[M].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5] 荆惠民等著. 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论文

[1]左东琳.语文教学中的成语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2] 郑晓.汉语成语与汉民族文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3]沈琴,李刚,米海燕.汉语成语文化研究文献综述[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3).

[4]封小雅.成语中的文化因素[J].语言研究,2002特刊

[5]莫彭龄.试论成语的文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

[6] 姚鹏慈.“成语与文化”札记[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7] 谭坤.论成语的文化功能[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3).

[8] 李大农.成语与中国文化[J].南开学报,1994,(6).

[9] 刘洋.21世纪以来汉语成语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5)

[10] 韩佳蔚.“锁定”在汉语成语中的“崇德”意识.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8)

[11] 孙永兰.试论汉语成语中的儒释道文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0)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紫云岗24号 电话:0599-8853660、8849859
备案:闽ICP备09034032号 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