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14-2015学年  
 
不愧屋漏
 
作者:张芳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689    更新时间:2017/12/26
 
嘉庆十六年(1811年)十月的一个夜晚,有一位老人做了一个梦,梦到一条巨蟒,盘旋空中,旋绕于房子周围,接着进入庭院,停留良久。第二天早晨,老人百思不得其解,随即有人告诉他:"恭喜老太爷,您今早添了一个曾孙了。"老人一听,恍然大悟,认为这新出生的曾孙就是那条蟒蛇投的胎。他联想起唐朝名将郭子仪出生时其祖父也梦见大蟒蛇进门,因此认为家里将来也要出一个大贵人。很快蟒蛇投胎之说就在当地传开了,这个新生儿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他修身律己,慎独自处,最终位极人臣,堪称“千古完人”,成为世人仰望的楷模。曾氏家族更是历史上数一数二的侯门望族,一百多年来没有出现过“败家子”。这与他严格自律,光明磊落的人生哲学息息相关。

话说时势造英雄,历史也常常以惊人的相似重复上演过去的一幕幕悲喜剧。太平天国事起后,曾国藩编练的湘军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壮大,成为清政府可以依靠的唯一军队,曾国藩也顺势成为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然而,咸丰皇帝的突然驾崩,让驻扎在安庆英王府的曾国藩惊恐不已。他清楚地知道,一场更大的战争厮杀,已经扑面而来。为了那至高无上的权力,一场血雨腥风的战斗,已经不可能避免。

果不其然,两宫皇太后与恭亲王奕䜣联手率先发动宫廷政变,年仅6岁的载淳继承皇位,两宫垂帘听政。

这不禁让曾国藩犯难了:新皇年幼,今后的大清政权,一定会出现太后、恭亲王、八大辅政大臣三足鼎立的局面。如果不找到一条出路,湘军一定难逃“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命运。可是眼下,谁又知道朝廷的三足中谁能最终获胜呢?想到这些,曾国藩不禁眉头紧锁,摇头叹息。

在不知不觉之中,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屋子里一片漆黑。这种没有丝毫光明的黑暗,正好呼应了曾国藩此时此刻的心情,他为大清的前途担忧不已,更为湘军的何去何从困惑不已。

曾国藩在屋里来回地踱步。内忧外患、国君年少、太后执政,这种种烦恼充斥着他的脑袋。他已经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大清即将迎来一场惊天巨变,而在这场大战前,自己必须未雨绸缪,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就在曾国藩思索是投靠太后,还是投靠恭亲王,还是与八大辅政大臣交好的时候,好友胡林翼给曾国藩指了另外一条“明路”,一条让曾国藩完全不知所措、震惊不已的“大路”。

“来安庆前,左宗棠让我捎来一封信。”说完,胡林翼就从自己的怀里掏出了一个信匣。

听见这句话后,曾国藩立刻把灯点燃。他接过信匣,抽出信纸,然后仔细地端详起来。只见信上面写了一副对联:

“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这四句话,让曾国藩触目惊心,震惊不已。特别是最后两个字,那就是要谋朝篡位,教唆我造反呀。因为“鼎”,就是问鼎中原、问鼎天下的意思。左宗棠和胡林翼的意思很明白:“大人,天下大势已明,眼见太平军撑不了多久了,我们应该有更长远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就是夺取天下,自立为王!”

面对这个部下的意见,手捧着这封“逼反”的信件,曾国藩的心里一阵发冷。此时他低头沉默不语,手掌已经布满了汗水,曾国藩陷入了沉思。

而曾国藩对面的胡林翼,也是呆呆地看着曾国藩,一句话不敢说。

几乎同一时间,这两个人都沉默了,空气也凝重了起来,周围更是像死一般的寂静。

此时此刻,曾国藩只要打出“驱除鞑虏,恢复汉人江山”的旗号,只要他一句话,振臂一呼,他麾下的10万湘军就会改变中国的历史,他就能将那个腐朽无比的大清王朝、摇摇欲坠的太平天国全部踩在脚下!但是这句话,曾国藩始终没有说出来。

他不禁想起昨晚,刚审完被俘的李秀成,进入卧室休息,就有30多名湘军将领集于前厅“逼宫”,要求曾国藩接见表态,打到北京夺下“帝位”。

其实,要说龙袍加身对他没有半点儿诱惑,肯定是一句假话。但是,这时候如果起兵,不就将自己推向不忠不义、虚假伪善的境地吗?想到这里,曾国藩立刻自责起来,暗骂自己:“你是鬼迷心窍了吗?你以为别人不知道就可以放纵自己吗?举头三尺有神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难道你忘记了忠君爱国的初衷吗?不怕被天下人唾骂吗?”当下他心里便有了答案。

于是,当曾国藩第二次面对这封咄咄逼人、杀气腾腾的造反信时,他反而释怀了很多。他心平气和、不慌不忙地对胡林翼说道:“润之(胡林翼的字),这副对联甚是工整,但也不够完美,如果改换一个字,那么这副对联就堪称完美了。”

“哪个字?”胡林翼兴奋地问道。

“这个‘似’字,要改成‘未’字,那就更完美了。”曾国藩哈哈大笑起来。

经过曾国藩这么一改,这副对联变成了:

“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未可问焉!”

改后的这副对联,它的意思完全来了一个乾坤倒转,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那胡林翼听了,立刻面红耳赤,再也无话可说了。他清楚地知道,如果再劝说下去,无疑就是自取其辱。

最终,曾国藩不但没有“逼宫”,甚至连保存实力的意图也没有,而是大刀阔斧地自剪羽翼,裁去了湘军,只保留了约两万嫡系精英。

拥有重兵之人,要么问鼎皇权王位,要么被人打败击溃,历史上为一己私利暗地里倒戈相向,给中华大地带来深重灾难的,真可谓罄竹难书。而像曾国藩这样慎独慎微,断然拒绝称帝的,自古以来还比较少见。而他能纵横官场几十载,也正是凭借了这种修身律己、光明磊落的高风亮节。

曾国藩一生,始终是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样的心境中度过的。不仅在军务上他恪尽职守,事事处处要求自己慎独自处,在生活中他也总是严格克制内心私欲,压抑人性中恶的一面。尤其在教育子弟上,他更是言传身教,警戒曾家子弟不做苟且之事。

曾国藩一家共有兄妹九人,他是家中的老大。因为深知“富不过三代”的道理,他一直非常重视对子弟们的教育,在他的家训中,他对几个弟弟们的苦心教导,一直被后人所称赞。

有一回,他的家人准备在老家重新修建一所房子,他的弟弟请人设计好了图纸后,派人将图纸送到了曾国藩手中。曾国藩看过以后,眉头紧锁,神色凝重。他问来人:“房子已经动工了吗?”

“还没有。”来人看他一脸正色,猜想一定是有不妥之处。

说罢,只见他拿起笔,在图纸上快速地修改起来,过了一会,他一字一顿地说:“我感觉房子盖得有些大了,我已将它改小,你带回去吧,务必照此图纸建房。”

曾国藩深知弟弟的个性,一向喜奢侈,贪享受,恐怕不会接受。于是,他又立马附信一封,他在信中解释道:“我所修改的图纸原来规模太宏大了,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书院修建得过于壮丽,特别不合时宜。切不可以为外人看不到,便违德背理。我只担心劫数还没有结束,弟要和乡里贤达绅士认真商议。”

老四曾国荃最是贪图享乐之人,他在族兄弟中排行老九,号称九帅。一收到信,立刻火冒三丈,叫起板来:“什么不合时宜?堂堂总督大人的祖宅怎能如此寒碜,叫我们曾家的脸往哪搁?哥哥这分明是装腔作势。”

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几个兄弟听他这么一说,也都指责起曾国藩来:“是啊,大哥这是舍不得钱吧。”“大哥这也太小题大做了,哪个大户人家不修建宅院呢。”

这样一来,一向直爽豪气的曾国荃更是不肯轻易罢休,只听他冷冷地说道:“我早就知道大哥不会同意的,告知他也只是敬重他是我们的大哥,我们明天就开始动工吧。”

曾国藩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一番苦心,却被弟弟们误解至此。当他再收到家书时,他似乎感觉到家里已经闹得天翻地覆,他忧心地嘀咕道:“不会闹出大事吧。外头的人不知道,还不知道怎么想呢。也怪这几个弟弟太不懂事了!”他无奈地摇了摇头,长长地叹了口气。

明知自己的劝说已经不起作用,这时候的曾国藩也只能干着急。辗转了一夜,他还是决定再写一封家书劝阻。摊开纸,他写道:“弟弟,你们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啊。但凡做大官的人,处在安逸、荣耀的环境,就随时可能招来危险。古人独居之时尚且该不愧屋漏,眼下如此明目张胆炫耀,定会招来祸事的。”

可惜,曾氏兄弟早已把长兄的话抛在了脑后,曾府的豪宅随之也很快盖起来了。

就在豪宅将要完工之时,一股小道消息也随之而传开了。街头巷尾人们都议论纷纷,曾家财大气粗,是因为盗走了太平军的金库。当初太平军陷落,南京城里可是有一座大金库的。

一传十,十传百。朝廷也开始追究起南京城里金银财货的下落。

原先,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也以为太平军是有这么个金库的,也考虑到了如何处理“贼赃”的问题。可是破城那日,让曾氏兄弟不敢相信的是,太平军所谓的“金库”里根本全无财货。可是流言已出,朝廷又如何能相信曾国藩的一己之言,并无传说中的金库呢。

还好,对南京城里的金银财货的下落,朝廷自始也没有查出一个所以然来。此事最后是不了了之。但是官方虽然不追究了,民间对于这个问题却没有停止关注,曾氏兄弟就此陷入了扯不清的是非漩涡。

曾国荃这下才傻了眼,知道自己闯下了弥天大祸。正当心里愧疚的不知如何面对兄长时,曾国藩的家信又到了。曾国荃打开一看,信中写道:“这次祸事,实属意料之中。自我升官以来,我日夜诚惶诚恐,自我反省,实在是无德足以承受。弟弟们也应当常存敬畏之心,慎独自处,你们远隔千里之外,不要以为家里有人当官,就敢仗势欺人。祖辈几代积下的阴德,不要在我们这代堕落。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啊。”

从此以后,无论曾国荃如何狂傲,他对曾国藩却终生服从,不管曾国藩如何责备教训他,他都从不还嘴,从不抗辩。曾国藩也就是这样,时时处处都谨小慎微,光明磊落,绝不做亏心事。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日,曾国藩在儿子曾纪泽的搀扶下散步,他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忽然,他直叫“脚麻”,一个踉跄,倒在了儿子身上,瞬时已不能说话了,终年61岁。

【结语】孟子说:“上无愧于天,下无疚于心。”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曾国藩一生将道德转化为一种内在人格令人敬仰不已。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对天地,和鬼神对质,这方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当下我们更需用“不愧屋漏”来鞭策自己,坦荡为人,踏实做事,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课题负责人:陈宜安

                                              课题组组长:陈  敏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紫云岗24号 电话:0599-8853660、8849859
备案:闽ICP备09034032号 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