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15-2016学年  
 
浅谈高考文言文复习的备考策略
 
作者:张芳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526    更新时间:2017/12/26
 
《考试说明》指出:“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意义,读懂文章内容”。而实际上高中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依然很薄弱。如何在短期内见效快,这是我们每一个高三语文老师及考生迫切关注的。笔者根据这几年的复习,潜心钻研,反复琢磨,屡次实践,总结了几条复习策略。下面谈谈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备考策略,希望能对考生有帮助。

一、明确文言文的考试要求

  在进行系统切块复习前,教师务必先整体讲解文言高考要求、高考选材以及历年高考相关情况,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一)总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浅易的标准:1.词汇:以文言常用词(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18个虚词)为主。2.语法结构: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3.体裁:叙事为主,写景、抒情、说明及一般的说理文次之,基本不选专业性强的学术著作。4.内容:较少出现生疏的古文化常识或艰涩的古文化背景,少用典故。5.风格: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所以古白话不在其列)。 

(二)具体的考点要求:

  具体考查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的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文言语句的理解翻译,信息筛选,要点归纳,中心概括,作者观点的概括分析评价。

  1.理解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20个);(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成分省略句和词类活用等);(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要求直译,字字落实)。

  2.分析综合 (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选材 

  1.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段的选材,大多出自经典史籍,以人物传记为主;就范围而言,大多为汉至唐宋时期的文章;就内容而言,大多为古代良臣名吏的美言佳话。选用史传类文章,这也是决定于考查文言文“浅易”的定位。这类文章往往承载了较多的传统美德教育因素,叙述性强,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易于把握。考查文段篇幅一般在500字左右,且结构相对完整。   

2、高考文言文阅读,采用选择题和翻译题主观题的考查方式,以对文言词、句的理解翻译为重点,兼及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综合。好多学生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高考文言文的命题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再有重点有侧重的进行一段时间的强化练习,要掌握文言文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

二、研究文言文备考的相关策略

(一)教材上文言篇目的处理。

  高考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本;历年的考点设置,几乎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因此,立足课内篇目辐射课外实为必需。

在高考第一轮复习时,我利用早读、自习课、晚自习等时间,将1-6册课本所有文言篇目,根据记忆曲线,按照由高三往高一倒回的顺序,自行通读串讲一遍,课堂按篇作检测。然后以单元为单位,抓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注意前后联系,总结规律,授之以渔。同时积累关键实词、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并配以一定量的课外练习,体现知识体系的连续性、相关性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精神。本轮可以将课下注释,课后练习按自行出题、交换检测的方式集中整理、梳理一遍。

第二轮复习时,和第一轮以课内辐射课外不同,本轮以课外文段为主,辐射课内已学知识。具体做15-20篇课外文言语段,凡涉及课内的实词、虚词及句式用法等都呼应贯通来理解来记忆。另布置学生分头给120个实词、18个虚词在课文中找例题,以“每日5词”的方式公布。

第三轮复习,以综合训练为主,以重点课文为例,用一课带多课的方式,即选取几课在词语、句式比较典型,且涉及文言知识面较广的文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让学生练习出题,学会找点、设点、解点,吃透关键实词、虚词及句法、用法。

(二)常见实词和虚词的过关。

  1.实词复习

  文言实词占文言词汇的绝大多数,且词义繁复、用法多变,所以它是文言文复习中的第一重点。

  复习建议:首先给学生明确实词复习的基本框架,即几种常见考察类型,如:古文中单音节词和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转化;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尤其要强调在文言翻译中实词必须忠于原文,字字落实,特别是词类活用,建议以课文中的例句给学生讲明语法关系,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词类之所以活用的原因,能够举一反三,从而准确、通顺地翻译实词。

2.虚词复习

  虚词量少,但使用频率高,变化大,用法活,因而复习时强调反复记忆,适宜进行同义多例的练习。

    复习建议:(1)熟记字典义。如:与。字典解释有:①给予,授予;②结交,亲附;③对付;④和,跟,同;⑤参加;⑥赞许;⑦句末语气词。记住这七点,回到文段中才有选择、判断的依据。(2)给字典的多种解释分类。还如“与”,我们理解记忆的时候便可将其分为三类:动词、连词、语气词。再如“以”,它复杂的解释我们可以简单归结为作介词、作连词、作动词三类。(3)将意义和用法结合起来考虑。还如“与”,首先考虑它在句中位置,看是动词还是连词或是语气词,然后缩小范围推断它的意义。(4)看和它前后搭配的词来确定。例如“之”字,常见用法有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助词两类。而且在名词前多作指示代词,如“之二虫又何知”“均之二策”;用在动词后往往作宾语,如“逐之”“闻之”;用在两个名词之间多作助词,如“吾之妻”“古之学者”;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多用作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教师应将虚词的语法意义给学生交待清楚。(5)注意不同虚词的相同用法。如“乎”用在句中,其用法基本与“于”相同,如“生乎吾前”“叫嚣乎东西”。“然”“乎”“焉”前面是叠音形容词时,这三个虚词都是形容词尾“地”“的样子”的意思,如:“硿硿焉”“恢恢乎”“欣欣然”。“以”和“而”作为连词,“仅”和“但”和“特”作为连词也基本意义相同。(6)注意实、虚词的词义交叉。如“之”“予”“若”“犹”等。(7)注意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无乃……乎”“奈何”“如……何”“孰与”等,要注意带领学生进行归纳。

在复习中建议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利用古汉语词典的释义推断文言句中虚词的含义,可把词典中的例句和需要翻译的文言句相比较,选择虚词位置、语法功能均相似的例句的释义作为正确选项。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对虚词的记忆。

(三)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

  文言特殊句式要掌握三个层面的内容:1、识别特殊句式。2、区别古今句式的不同。3、翻译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直接关系我们对句子结构的把握以及句意的理解。建议在复习中首先要求学生了解常见特殊句式的基本结构(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等);另外教给学生借助提示语判断句式类型(如根据“……者也”“乃”“则”“皆”“本”等确定判断句;根据“唯……是……”判断宾语前置;根据“于”“见……于”“为所”“受……于”等判断被动句等);第三教给学生借助句子本身结构与现代文的差异来判断,如今天状语通常在谓语前,若一个介词结构放到了动词后面我们便可推断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同样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到了动词前面,我们便可认定是宾语前置句;我们可用同样方式来推断定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

    复习建议: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把翻译的内容落在黑板上,教师要边分析边改正,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不能只说不写,要以板书加深学生的印象。

以上是我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我想,只要我们仔细解读《考试说明》,按《考试说明》的要求去做,加上复习备考策略,我们就能走出文言文教学的误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紫云岗24号 电话:0599-8853660、8849859
备案:闽ICP备09034032号 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