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14-2015学年  
 
[图文]慷慨解囊
 
作者:余燕花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316    更新时间:2017/12/26
 

“文革”时期的江苏南通市,一群年轻的红卫兵打着清算“四旧”之名,砸开了张謇的墓穴,墓穴被打开的一刹那,众人惊呆了:一顶礼帽、一副眼镜、一把折扇;另一对金属品小盒,分别装着一只尽根牙,一束胎发。年轻的红卫兵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就是创办了20多个企业的“大老板”的墓穴!然而眼前所见即是事实,是的,这位创办实业的“大老板”,其一生所有都慷慨奉献给了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汉族,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一生倾尽所有,慷慨救国,尤其在教育和慈善领域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科考发榜的这天,大家都围拢在张謇的周围祝贺,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气,而面对众人的祝福张謇只是略表感激,没有登科的兴奋和过多的喜色,眉宇间却略见沧桑和疲惫。他心里最清楚:在入仕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地走过的这26个年头里,进出科场20多次,自己和家人饱受了多少痛苦,经历了多少荒诞!一甲——第一名状元,他默念了无数次,甚至觉得这个头衔含着丝丝苦涩。

喜讯传回家中,父亲当然是最最高兴的,没想到儿子在不惑之年还能高中,老人家乐呵着合着眼就走了,也许等这天等太久,等累了吧。这么一来张謇刚被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就得按照朝廷规矩在家守制三年。这让他隐隐觉得仕途之路也许并不如想象中顺畅。

转眼三年已满,清光绪二十四(1898年)年他到北京销假,正值“百日维新”,恩师翁同龢被罢官,官场险恶,危机四伏。“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的张謇决心放下这所谓的官衔,走自己认为能够救民的道路,于是他毅然辞官,三十年的科举梦就此画上了句号,但他别样的人生也就此开启------

这年,大生纱厂在唐家闸破土动工了,这也是张謇一生辉煌的开始。这个大生纱厂,在张謇的苦心经营下,走过了最初惨淡的几年,到1907年不仅创办了二厂,1911年净利润竟达到了370余万两。

唐闸镇,一个与张謇一生有着重要联系的地方,这个在通扬运河上的小镇因为张謇的大生纱厂的繁华而闻名遐迩。走近唐闸镇你可以看到工厂林立,公路纵横------还有主要的港口靠近唐闸西面沿江。在镇里面你会注意到:工业的原料和产品,进进出出;各类人员忙忙碌碌;水陆车船来来往往;上下班的工人如水似潮。唐闸逐步成为新兴的工业城镇,呈现一片繁荣之景,成为了世人瞩目的镇市,甚至在当时的世界地图上都能够找到这个弹丸之地。随着工业的发展,城镇之间的联系,南通也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如果张謇仅仅做了这些,我们不会称他为慷慨解囊之人。如果他仅此一生,我们不会从芸芸的历史商贾中发现他的与众不同。

1902年在南通城东南一座校舍破土动工,房梁架起,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通州师范——这是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它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专设机关的开端。而开设此校的人正是在纺织业上正风生水起的张謇。要迈出这一步,张謇经历的阻碍和困难常人难以想象。

回想年初,对于兴办学堂,两江总督刘坤一也不无担忧,刘大人显然是出于大局而忧虑:“张謇啊,你的大生纱厂近五年的经营才见好转,如果拿出那么多的钱去兴办学校,这办学利润尚且不得而知,更何况厂里的经营需要资金?”张謇郑重说道:“刘大人,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去办厂投资实业,”顿了顿,他面色凝重地说:“我们国家现在是积贫积弱,缺乏新技术,而发展民族工业急需科学技术,而这些技术靠外国人靠不住,必须靠我们国家自己的人,甚至靠我们自己培养的后代,那么教育就显得极其重要,这可是兴国的长远之计啊。”这正是张謇与其他商人的不同之处,“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刘大人最终被张謇的心胸所折服,而藩司吴、巡道徐、盐道胡着眼于眼前的利益,考虑到办学堂很难收到回报,以此拒绝和阻挠。

“唉!”张謇叹息不已,“我们还是靠自己吧!这是我从任办通州纱厂五年以来应得未支的公费连本带息2万元,我们再动员大家集一点”,与他一样信奉实业兴国的汤寿潜(1856-1917)也一同加入,还有罗叔韫等同仁也纷纷解囊,就这样好不容易才凑够了资金,促成了校舍的建成。“这张謇,真是不可理解,不做官,去折腾什么大生纱厂?办厂好不容易赚钱又办什么学校------”“是啊,我看啊,他要大发也没什么指望------”“折腾,他爹九泉之下难以瞑目------”消息传到十里八乡,质疑之声四起。很多人不理解张謇这样倾囊而出的意义,但张謇还是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复旦公学开学啦!”1905年这天,已经过完中秋,吴淞街道上却仍喜气洋洋,对于很多年轻人,这可是他们的大事。只见复旦公学校门口人头攒动,“我们终于有了国人自己创办的高等学校啊!”“我们可以抬头挺胸地走入自己的高等学府了!”年轻的学生兴奋得满脸通红。大家看着开学典礼中罗列的校董中有:张謇、严复、熊希龄------大家热烈地讨论着,“听说,这个学校的赞助者之一——张謇已经不止一次赞助办学了,而且自己还特别筹办了女子学校,听说还要办好多中小学呢------”“他就是创办大生纱厂的人啊”“这么有钱,多办几个学校也没什么!”人们各执一词,边看热闹边发表自己的一孔之见,却全然不知这个在他们眼中富裕的大绅助学背后的辛酸。

“看,那个在慈善堂写字的人是张謇啊!”出于张謇的声望,很多人慕名而来。大家不知道这个坐拥几十家企业的人在慈善堂写字作何?“他在卖字?”,“不可能吧”,“他家的资产都能把你埋了,还需要卖字?”在众人的猜测声中,笔走龙蛇的张謇停下笔,让助手将写好的作品挂起来,见该请的乡绅到齐了,围观者也越来越多,便开了口:“各位乡亲,我们国家教育落后,教育应该是兴国之本,我们应该让通州的大中小学遍地开花,怎奈我一个人力量有限,希望集众人之力让所有的孩子包括孤苦子女都能读上学成为可用之才,今天在这鬻字集资,望大家慷慨解囊啊------”一番话,让众人唏嘘不已,一些有实力的乡绅见张謇如此诚恳和谦虚,不由敬佩有加,也不吝财力,纷纷解囊。

张謇办学的资金除了将个人的分红全部投入,大部分靠大生垫款和同行的融资,在艰难的时候就靠这样在公共场所奔波集资,真正做到了有一分奉献一分。

仅张謇个人,从1902192625年间就为兴办各种教育事业注入资金257万元,创办通州各级各类学校合计330多所。而为了这些学校,张謇可谓是倾尽所有,从来没有一个商人像他那样在教育领域如此的“挥霍”。

实际上,创办实业张謇并没有聚敛财富,反而是负债累累,他不仅热衷于教育,还有许多领域,包括慈善事业。

1913年,是张謇的60岁寿辰。寿辰举办的这天,张家张灯结彩,格外的热闹。商界、政界、教育界各路的朋友都前来祝贺。朋友亲戚赠送的礼物五花八门,奇珍异宝,价值不菲者有之。正当张家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位衣衫破旧的老者空着手来到了张家,家人一看不是亲戚更不像老爷的哪路朋友,正想往外赶,却被张謇看到了。老者恭敬地祝贺着张謇,开口道:“本是邻乡同龄啊,无奈你我命运不同,我连个住的居所都没有,前来一同混口饭吃,也算讨个喜吧!”张謇微微一笑,挥手让其入席。热闹的酒席,迎来送往的宾客,琳琅满目的贺礼,张謇至此却走了神。他一边迎客,一边对着礼物有了另外一个小心事。

寿辰过后,张謇叫来家人:“我们左邻右舍,同村近乡还有不少像今天空手来贺寿的老人一样无依无靠吧!把这些寿礼全部拿去建座院子,让他们老有所养,也算我们张家积德。”孩儿们见父亲心意已决,不便阻拦,只要求留几件父亲的心爱之物,都被张謇拒绝了。不久,南通城南便有了一所养老院,这也是南通第一所养老院。

张謇这样做就一发不可收拾,育婴院、义园、贫民工场、济良所、残废院、栖流所一座座慈善之所建起了,而他的大生却负债累累,可却始终坚持了一辈子。

19228的南通仍然骄阳似火,人们都躲在树荫下纳凉,而中国科学社第7次会议会场内蒙热无比,大家却按耐住了焦躁,聆听一位老者的铿锵之语:“------能至大冷不觉其冷,大暖不觉其暖之一境,即庄子所谓有入水不濡,入火不热者,便可以处世,便可以成事。”这便是在教育界“挥霍无度”的张謇,此时的他已近70高龄了,但挥霍之行仍然不改,用余力扶助科学事业。

其实从1918年,中国科学社由美国迁入祖国,就面临很多困难。张謇给其极大的支持,不仅多方奔走请求政府支持,而且个人捐助了大量的活动经费,刚开始个人就慷慨捐了3000元。这次会议中国科学社决定成立生物研究所,张謇又捐1万元。谭仲达代表中国科学社对张謇的慷慨解囊表示感谢:“本社名誉社员张季直先生耆年硕德,利用厚生,科学昌明,端资先导-----”他一生如此,直至去世前大生一厂仅为企业和公益事业的垫款就有70多万两,对其他企业的借款超过112万两。这也是造成大生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张謇其身份是状元,却做了实业;做了实业,却又醉心于教育公益,从事商业却不像商人,对社会的慷慨,对民生的慷慨让同行不可思议。他一生财力倾囊于国家社稷,对自己却极其吝啬,最后安葬也没有留下什么贵重物品。正是他无私奉献,慷慨解囊,在中国那样贫弱的背景下,大力促进了国家教育、慈善、科学等领域的发展,被后人赞为“吴下陶朱”。

【结语】

“愿散资财及当世”古有范蠡,后有开拓者张謇。荀子有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张謇抓住了20世纪初世界大战留给中国纺织市场留出的巨大空间,创造了无数的财富,又将这些财富慷慨还之于民,其真正是在秉持“尧舜之治”、“圣王之道”的儒家社会理想。在纷扰的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如果能够把张謇的这种“正气”发扬光大,那么我们所创造的社会价值总和应该会大不相同吧!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紫云岗24号 电话:0599-8853660、8849859
备案:闽ICP备09034032号 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