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15-2016学年  
 
菽 水 承 欢
 
作者:游木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997    更新时间:2017/12/26
 
桃红柳绿,阳春烟景,大自然打开心胸,为人们送来它特有的温情。

洛阳城郊外,一男子偕同一老妇,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男子微微俯身,左搀右扶,挽着年迈的妇人,不时“移步译景”,话语柔似春风,老妇人的脸上一直挂着满足而幸福的微笑。这男子便是以孝治身的崔沔,老妇人则是崔沔的母亲王氏。

崔沔(673~739)字善冲,唐朝诗人,进士出身,谥曰孝。一生“孝”字当头,其孝行成为后人膜拜的典范。崔沔儿孙甚至位及宰相,后人认为这是崔沔的孝心所积下来的福报。

话说赏景,此刻的崔母并没有那个眼福,因为她双眼已经失明。却是如何赏景?不知情者纳闷,知情者赞赏。“母亲,阳光和煦,惠风和畅,春光甚好啊!”崔沔边观景,边描述。“感觉到了。甚好,甚好!”崔母点头称是。“母亲,前面桃花妖娆,蜂蝶戏娱,清溪蜿蜒,绿草如茵……”崔沔继续补充。崔母眉头舒展,感慨到:“此处原是杂草丛生啊。”“前面有小块石头。”崔沔提醒母亲。“闻闻这花香。”崔沔小心扶着母亲来到桃树下。崔母闻着桃花香,忍不住伸手去够桃枝;崔沔会意,轻轻就近拉过一枝茂盛的桃枝靠近母亲之手;母亲抚摸着花瓣,心满意足地笑了。“母亲,前面老幼相伴,童子相戏,乃人间胜景。”崔沔扶着母亲走近人群。

崔母莞尔,坐在儿子拂净的石凳上,兴致盎然。儿子的描述,牵引出自己记忆里曾经的春天,与亲见一般;她听着儿子的声音,握着那温暖的手,觉得自己好像重见光明一样,内心亮堂堂的。

在崔沔细心的呵护和细致的描述中,母亲一路欢喜,露出孩童般纯真的笑容。

他们母子的举动,时而引来路人的注意;相识之人都知道,这是崔大人引着他母亲在游赏,总是交口称赞:“真孝顺!这是常有的事。”通过语言展现的四季,对于常人是逊色的,对于崔母来说则是极其精彩而珍贵的。正是有这样的儿子,她在失明之后还依然能够享受老年之乐。

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幸福,总是由不幸开始的。神龙元年(705)这个年份,在崔夫人心中是永远痛苦的符号,夫君崔暟与她从此阴阳相隔;那个秋天,崔夫人心中倍感凄凉。第二年,沉浸在父亲离世悲痛中的大儿子,也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崔母“哭无昼夜”,眼里泪水总是止不住地流啊流,渐渐地,看不清春天,然后是,看不见夏天。为医治母亲的眼睛,崔沔变卖家产,倾尽所有,寻遍名医,最终无药可医,双目失明。从此,崔沔肩负起照顾母亲的重任,事无巨细,不论寒暑,小心呵护。

“母亲,有何吩咐吗?”隔着门,崔沔呼唤着,耐心地等待着母亲的回应。每天早上,崔沔必到母亲门前问候;临睡之前,总要细心安排好母亲就寝;就寝之后,还得再次如此询问母亲有何需要。他生怕遗漏了哪怕只是一点点的细节。

“沔儿啊,娘要喝口水!”一个寒冬的午夜,崔母不知为何,烦渴难耐,实在忍不住就呼唤儿子,心想儿子应该还要一会儿才能到,就静躺着等待,不忙披衣。谁曾想,她话音刚落,便听到开门的声音,崔沔端着水进来了,并轻声呼唤:“母亲,来,喝水。”崔母心下生疑:这大冬天起床穿衣也要一会吧!难不成……再三询问下,果如崔母所料,儿子是和衣而卧,就为了能在第一时间来到母亲身边侍候。她心里极歉疚:是自己苦了孩子啊!

崔暟乃名门之后,却一生“素业清约”,撒手人寰时,留下的是一个颇为窘迫的大家庭。崔夫人同为名门之后,在王氏大家族中受到良好的教养,一生守礼,勤俭持家;“劬劳自嗛,推美分甘”,曾与夫君共渡难关。崔沔深受家风影响,如今母亲失明,他始终没让母亲忧心受苦,无论何时何地。

“母亲,吃口热汤,冬天了要多喝暖的……”崔沔奉汤递匙;“母亲,吃块西瓜,夏天消暑……”崔沔切瓜递果;“母亲,热汤水泡脚消疲解乏……”崔沔鞍前马后,从不叫苦叫累。他总是按照季节,照顾母亲的饮食、起居,保证母亲衣食无忧;不仅平日照顾周到,还牢记母亲的饮食喜好,乃至费尽心思满足母亲。

崔沔逐渐加官进爵,生活条件也慢慢改善,却始终把孝顺母亲放在第一位,并没有因为官位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一天,崔沔又带着母亲出去游玩,途经一个小饭馆,母子两人安顿下来,崔沔帮母亲点了几个小菜。崔沔小心翼翼夹了菜给母亲吃,母亲动容地问:“这是何菜?”崔沔忙介绍:“这是高笋。”崔母开心地说:“高笋好吃啊,清淡鲜嫩。”崔母细细地品嚼着,时不时由衷地称赞几句。事后,崔母也忘了,未再提及。只是,那一天崔母的胃口似乎比平时好了许多,于是,崔沔心下琢磨:“母亲喜欢吃高笋?可是好像很少见啊!怎么让母亲能经常吃到高笋呢?”

他四处打听高笋的栽种方法,最终得知高笋是栽种在池塘里的。说干就干,不几天,崔家后院的大池塘里布满玉米叶似的绿叶。崔母听闻儿子最近在后院忙,却不知忙什么。时季一到,高笋收成;当烹煮后的高笋送入崔母口中时,她才联想到饭馆吃高笋的情景,不由得悄悄揽袖拭泪。这后院池塘从此被称作高笋塘。

崔家后院逐渐又增添了桃、李、橘树。崔沔官位渐高,年事也渐高,依然亲自带着子孙们在后院遍栽果树,让母亲一年四季都吃到自己亲手种的时令水果。对此,崔母很满足,甚至喜欢坐在院子的石凳上,享受暖融融的阳光和孙曾们的打闹声,只可惜什么都看不见。崔沔察觉后,这才想到用口述的方式讲给她听,让母亲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身边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不仅老有所养,而且老有所乐,心有所依。

桃花开了,崔母在院子里就能闻到桃花香;李子熟了,崔沔亲自采摘,将第一个请母亲品尝,而后由母亲分给在嬉笑中的孩儿们,并在崔沔的讲述中享受这快乐。崔母并未因失明而孤独,相反,却温暖如常,快乐如一!

十几年如一日,恭敬孝顺如一。常人难以坚持,崔沔却做到极致。

崔沔孝行传至朝廷,唐睿宗(662~716)特别征召他,授予中书舍人。崔沔却毫不犹豫地请求收回成命,上书陈情:“家母年事已高,况且现已病重,住在东都洛阳。为人之子,不可以不近侍其身,孝养天年。恳请担任其他职务,以便于(删除“于”)就近照顾臣母……”于是改授清闲的虞部郎中。崔沔安心理得(改为“心安理得”),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侍奉老母了。

开元九年(721),崔母已病入膏肓;儿女进药,衔悲固请,也无力回天。床头是形容枯槁的母亲,床边是形销骨立的崔沔。母亲卧床不起期间,崔沔没离开半步,小心翼翼奉侍汤药。“你们强行让我喝药。已经没有用了啊!”崔母吃力地劝慰孩子,崔沔则欲哭无泪,悲痛难已。是年四月二十一日,母亲闭上眼睛那一刻,崔沔呼喊:“母亲!母亲……”又悲又急,以致口吐鲜血;母亲永远离开了,他准备用最尊敬的礼仪送走母亲。

崔家近时人头攒动,到处弥漫着悲恸的哀凄之声。崔沔悲哀瘦损,无法正常站立,只能在倚庐前接受亲朋的吊唁。他尊重母亲,严守礼节,他认为:“生平并非至亲的人,未曾升堂入室谒见,岂能因生死存亡而改变礼节呢?”因此,不少宾客按他所嘱并未进入安放灵柩牌位的屋子。

从此,崔沔不肯再沾腥荤,改而吃素。服丧期满,因中书令张说屡次称赞其孝行并举荐,他被授予中书侍郎。他还慷慨地用自己的俸禄帮助兄姐、侄甥,亲族交口称赞,他说:“母亲已经过世,我已无法表达对母亲的孝心。想她老人家在世时,最牵挂的就是哥哥、姐姐、侄子、外甥这几个人。我厚待他们,这样或许可以安慰母亲在天之灵啊!”听者无不动容。孝顺,不仅是孝养其身,还在于孝养其心、孝养其志啊!

崔沔以侍奉母亲极其孝顺,在其去世后,经太常寺考察,特予“孝”之谥号。其子崔祐甫秉承父志,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延续了崔氏历史的名门望族。(改为“延续了崔氏家族的名门之风”)

【结语】百善孝为先。“孝”,是做人的根本,是家庭幸福的源泉,是利家利国的准则。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礼记·檀弓下》)可见,尽孝本无所谓贫富、权力与地位。崔沔毕其一生,笃行圣人言,无论贫富,恪守孝行,最终让母亲舒心快乐,颐养天年。先贤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不孝则无以立身为国;是否行孝,乃是否忠诚于国家民族之试金石。崔沔之孝行,为世人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课题负责人:陈宜安

                                           课题组组长:陈  敏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紫云岗24号 电话:0599-8853660、8849859
备案:闽ICP备09034032号 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