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16-2017学年  
 
砥 节 砺 行
 
作者:叶美枝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179    更新时间:2017/12/26
 

东汉建宁二年,天下第一名士郭泰(128169)病逝于家,年仅41岁(《后汉书》因避讳之故书作郭太)。朝野上下有识之士哀痛万分,成千上万的人纷沓而至,为郭泰送葬,文学家兼书法家、大学士蔡邕亲撰铭文。事后,蔡邕对涿郡人卢植说:“我一生为人撰碑铭无数,多有虚饰之辞;为郭有道之碑铭,名副其实,我毫无愧色。”仅此一言,足见世人对郭泰的(删去)敬仰之致。后世称之为“无愧碑”,既是对撰碑人的肯定,更是对碑主的称誉。

郭泰的德行操守有如海之明珠、鸟之凤凰,令人嗟服。同郡士人宋子俊谈及郭泰之德时说:“清高明雅,英达瑰玮,学问渊深,妙有俊才。他清高淡泊,和乐易人,格量高俊,含宏博恕,忠粹笃诚,非今之人。汉元以来,无人可以与他相媲。”仿佛将一切美好之辞加其身都不够。然而,郭泰本人从来不以成名为意,始终重视自身道德的磨砺,追求精神的超然。

郭泰字林宗,出生于太原介休(今属山西),生活在东汉顺帝、桓帝年间;因太常卿赵典以特科“有道”举荐之,故后世称郭有道。他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惨淡度日。尽管如此,母亲还是时常督促郭泰努力学习,教导他为人踏实勤奋。年二十时,家境日渐窘困;县衙闻其德,怜其困,荐为吏。然而,郭泰素有大志,不愿与衙门之人为伍,喟然叹曰:“大丈夫岂能居斗筲之役。”于是禀告母亲,想远行拜良师学习。母亲心疼地说:“裹腹尚且不易,如何远行读书?你又拿什么来生活?”郭泰说:“不需要一分钱,请母亲毋忧我的生活。”母亲对儿子的追求既支持又为难,希望儿子出人头地又不忍其挨饿受冻,迟迟未予答应。最终,郭泰还是辞别母亲,游学成皋,师从享有美誉的饱学之士屈伯彦。

在屈伯彦的指导和教诲下,郭泰刻苦勤奋,虚心求教,日夜攻读。虽生活艰苦,食不果腹,衣不盖形,都不能改变他求学的热忱。苍天不负苦心人,三年之后,竟博通“三坟五典”,锻炼得“善论谈,美音制”,加上他“身高八尺,容貌魁伟”的体形容貌,俨然是一个风度翩翩、谈吐优雅的公子。郭泰常常以君子之道自勉;同郡同学宗仲有高才,每天不看书都能背万言,对朋友非常友好,时常结伴而游;郭泰便劝诫宗仲:“昔日之君子,聚会朋友来辅养自己的仁德,亲和却不勾结,顺从良好言行,匡正挽救失误,帮助或改变习俗与教化,养成敦厚之风,以仲尼和孟轲为学习榜样。”一番阔谈,显示了郭泰的非凡胸襟和抱负。郭泰从善如流,给心中的道德榜样定标杆。磨砺中甚至有近乎执拗的精神,这种执拗让他不仅对自己要求极高,同时也反映在他对友人的评价上。年轻的郭泰到汝南郡拜访袁奉高,车架还没有完全停稳,略略寒暄就告辞了;而到了黄叔度那里,却整整住了两天。郭泰谈及缘由时说:袁奉高德行才能如同小山泉,虽清,却容易舀光;而黄叔度的德行像大水,深厚不可测。

郭泰游学洛阳之初,常在茶馆听到邻桌客人说的(改为“到”)符融趣事,便认真听。符融为人正直,谈辞有据,拜在李膺门下,颇得李膺赏识。当时,晋文经与黄子艾两人耍小聪明,跑到洛阳宣扬自己的名声,符融悄悄去考察两人,知其名誉有违事实,担心坏了道义,于是到太学告知李膺。李膺素有风性高洁之称,虽不善结交朋友,却学富五车,才华出众。洛阳士人非常信服李膺,只要是被李膺接纳赏识的人,很快就能得到别人的认同,若得以结交李膺便称为“跃龙门”。二人行骗坐虚的行径一经李膺下了定论,名声渐衰,门前宾客纷纷散去,不到半个月,二人就自惭形秽地逃离洛阳。

郭泰心里对符融既敬佩又好奇,便前去拜访。符融一见,便被郭泰的风神俊朗及才华所折服,大有相见恨晚之憾,评价郭泰“高雅奇伟,行事磊落,言辞毫不浮夸,乃世间异士”。于是两人常常彻夜畅谈。(改为,)惺惺相惜,(改为。)符融很快就把郭泰介绍给自己的老师、时任河南尹的李膺。李膺见到郭泰,便对他颇为青睐,认为平生所见之士没有比得上郭泰的。此话一出,郭泰很快融入了洛阳这个都市,成为风云人物,大家争相结交。在此之前,符融曾将郭泰引荐给自己的老乡、颇有鉴人之才的韩卓,韩卓只是说了句“这是太原士人”便未予评价。过了几天,符融又向韩卓大加夸赞郭泰的才德为人,韩卓说我来见见他吧,事后对符融说:这个人神气平和,说话合乎规矩,知识渊博,对事物很有见地,道德罕见。

郭泰盛名如日中天之时,却拒绝了各州郡的举荐,并婉言谢绝友人的多次劝进。对众多举荐自己的正直有为的士大夫,郭泰心存感激;他拒绝的原因,是已经了解到此时宦官专制,朝野黑暗,于是表现出对朝廷的自觉疏离。郭泰坚守信念,认为出仕是为了实现济天下的抱负,既然天之将废,大树将倾,不如隐身遁命,淡泊终身,才能保全不屈服于权势的独立操守。最终,他还拒绝了朝廷的征召:“小子非是不识抬爱,不想为君王效力,只是自知学问和品行还有差距,现在担任官职,出现失误,损了自己名声不要紧,损了圣上的名声才是大事;不如继续修行,待学业有成,再入朝为陛下效力。”从此,郭泰日夜与德高望重的士人一起切磋学问,相互取长补短,还常常体察社情民意,足迹遍布中原大地;凭借自己的德行和才能,发动太学生进行“清议”,主题多关乎民生大计,由此一举成为东汉后期著名的学生领袖。

建和年间(147149)与永兴年间(153154),太常卿赵典、司徒黄琼先后举荐郭泰。郭泰坚决谢绝,并称:自家父过世后,老母便不惜辛苦,才使小子得以安心读书,否则哪有小子今日微薄的成就?现在老母体弱多病,是小子孝敬的时候了。但凡统治者都标榜以孝义治天下,面对这个理由,就是皇帝亲自征召,也无法使郭泰弃母为官。于是,郭泰回乡一边侍奉老母,一遍聚徒讲学。

郭泰侍奉母亲,始终奉行孝道。交友的原则也以孝为信条之一,见贤思齐。逗留洛阳期间,与有澄清天下之志的友人周游各郡。在陈留,见到茅容;茅容时年四十余,躬耕陇亩;天降大雨,众人避于树下,都蹲着,只有茅容一人正襟危坐。郭泰十分惊奇,便寄宿于他家。又见茅容杀鸡,熬好之后,分一半给母亲吃,另一半放置在门口的凉亭给路人食用,自己和郭泰一起吃素食。郭泰感叹:您真是贤达之人啊!我也是日日三牲奉养母亲,却未做到以三牲来济助路人。(加引号)对他作揖,引为朋友,又劝茅容要更加勤勉于学问。

郭泰孜孜于学问,坚持以孔孟之道修身养德,雅俗无所失,逊言危行。对待学生,有教无类,极富同情心,重视提携和帮助后进人士,即使是所谓“不仁之人”,也能尽其所能,给予帮助。郡学生左原,因“犯法见斥”,人鲜与交,整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抑郁寡合。郭泰却设酒肴款待他,好言劝慰,以古贤哲为喻,劝他严于律己,责躬自省,痛改前非。事后,有人讥笑郭泰与“恶人”交往。郭泰听后慨而言之:对于犯错误的人理应热情帮助,劝其从善,若对其疏远甚至忌恨,那就无异于促进恶。

母亲去世时,郭泰十分哀痛。巨鹿人孙威直前来吊唁,介休人贾淑也来吊唁,郭泰都接受了他们的慰问。孙威直非常生气,不辞而别。门人告知郭泰,郭泰派人追回孙威直,问:您为什么这么着急离开呢?”(加引号)孙威直说:你作为天下的名士,母亲去世,却接受恶人的吊唁,实在是让我失望之极,我这才离开。”(加引号)郭泰说:您应该先问问我缘由。贾淑确实杀了人,为别人所唾弃。但一则他是为舅父宋瑗报仇,二则我也教诲过他;他还是有恻隐之心才会痛哭流涕,也算是践行道义的人。现在洗心革面前来吊唁,这表明他有求善的心志。仲尼尚且不拒言语自专的乡人,我怎么能拒绝贾淑呢!”(加引号)贾淑听说后,非常感动,更加注重修炼自身,以郭泰为榜样,终于成为一个善良温厚的人。仅此一斑,足见郭泰之人品道德。难怪史家称其“恂恂善导”,“虽墨、孟之徒,不能绝也”。

郭泰在自身德行方面刻苦好学,被他的德行感动的人不在少数。许多士人慕名而来,投其门下,弟子前后有数千人之多,使得介休成了当时的文化重镇,为朝廷培养了许多修身明道的优秀士人。至孝之称的郭泰,不仅哀痛于母亲的离世,也戚戚于朝野中才德兼备之人被宦官迫害,感叹时事不济;他“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却英年早逝。

 

【结语】郭泰极其注重人的内在精神,崇尚美好的道德情操。“至孝”、“有道”、“东汉第一名士”,无一不倾注世人对郭泰的敬仰之意。他的求学,他的教授,始终都围绕着“向善”的目标,砥节砺行,济世行义,明德通玄,仁笃柔惠。以才行天下,惟德能服人。不论衰世,还是盛世,精神和道德的建构,都是第一要务。

 

                                           课题负责人:陈宜安

                                           课题组组长:陈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紫云岗24号 电话:0599-8853660、8849859
备案:闽ICP备09034032号 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