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15-2016学年  
 
宽 以 待 人
 
作者:叶美枝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890    更新时间:2017/12/26
 
公元999年开始,宋辽矛盾激化,宋朝内部一团乱麻,为了巩固政权,宋真宗赵恒起用杨六郎、杨嗣等将领;到1006年,则任命王旦为宰相。王旦的名相政治生涯由此拉开帷幕,其治政伟绩更是扬名于海内外。

王旦字子明,大名莘县人,进士出身。为人性情温和,凡事不固执己见,沉静好学,幼年即有才名;受人诽谤不与计较,军国大事都参与决策,常为国家举荐贤才,却不让其人知道。

性子温和如王旦,恐怕天下不复第二人。有一次,王旦家人要试他是否真的不生气,于是在他食用的肉羹内投入尘灰。上了饭桌,王旦刚想拿起汤勺喝那碗饭前开胃汤,见到那等异物,只是挑了挑眉,眼里的睛光一闪而过,瞬间归于平静,只埋下头静静地吃饭而已。家人问他何以不吃肉羹,王旦淡然一笑,缓缓的语气透露出一种懒洋洋的无所谓:“偶尔不想吃肉。”端饭的家人嘴角抽动了一下,扶了下额头,实在不服气,便不管不顾地连饭也将它弄脏。王旦也不责问,一如既往的淡漠语气只说:“今天不想吃饭,可以另外弄些粥来。”

“谦谦君子”便由王旦坐实了。“旦”,早晨的太阳,包罗万象。人如其名。

守成之主宋真宗登基已经整整十八年了,他没有开拓疆土的雄心,然而大宋在他手里却是欣欣向荣。大中祥符八年(1015)的一天,他在宫殿里出神,看着眼前的一份奏章出了神,上奏的正是他最信任的大臣、当今宰相王旦。这奏折只提到一件事:起复寇准为相。寇准名震天下,然而,朝野无人不知,王旦与寇准不和。这让宋真宗颇感困惑,突然觉得对这个跟了自己十几年的人所知甚少。

赵恒还记得父亲太宗皇帝把王旦和寇准介绍给自己时对他的评价:宽厚仁义,可堪大用。当时,寇准已经名满天下,王旦却是默默无闻。只有十几岁的赵恒并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看重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王旦。直到七年后,他才有所明白。景德元年(1004),辽人南下,一直攻到黄河边的澶州。在寇准的极力劝说下,他不得不亲自“驾临”前线以鼓舞士气。澶州城上下那喊杀震天的场面,即使到了今天,也还让他心悸不已。澶州城里,几次想要回京的赵恒都被寇准拦了下来。但是,京城却传来消息,留守的雍王病重。

“必需要回去!”赵恒心里想。但是寇准还是不让,理由很明确,现在正要决胜负,如果回去,就前功尽弃,大宋就要完了。正在相持不下,平时都很沉默的王旦突然开口了:

“臣愿回京稳定局面,一定不会让京城出事。”

看着王旦的脸,赵恒莫名地感到了安心。接着,王旦又发话了,这次却是向着他和寇准两个人:

“如果十天听不到捷报,那么我要怎么办?”

这时赵恒真切地明白了这一战不胜的后果,长时间的沉默之后,他才慢慢作出回答:“立皇太子。”听了这句话,王旦出发回京。

战事很快结束,和谈也很顺利。宋辽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几个月后,当赵恒带着战争的余悸回到汴京时,心中的喜悦难以形容。百官都到郊外迎接,独不见王旦,好一会才看到王旦远远地策马赶来。赵恒回到宫里才知道,王旦回京就一直守在宫里,防止有人图谋不轨,竟然没有回家。王旦的家人也出城迎接,看到王旦出现在自己身后,还以为见了鬼了。

赵恒眼里,功劳极大的寇准是怎么看怎么不舒服。恰好王钦若进言:“《春秋》—书都把城下之盟当作一种耻辱。澶渊之盟实际上是城下之盟,陛下不以为耻吗?”就把寇准发到外地去做官。然而在王旦的力谏下,又迫于战后局势刚刚稳定,寇准举足轻重,他不得不重新起用寇准。这次,寇准自己跌在风口上,得罪了自己的宠臣林特,赵恒终因不喜寇准的狂傲,选择了再次罢免寇准。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被戏称为“寇老西儿”的寇准是个极有个性的人,临事虽明敏,但生性傲慢,不拘小节。哪怕是在皇帝面前,他的随性似乎成了不成文的规定。那次,寇准的狂傲不羁在年纪尚小的赵恒心中烙下深印。清晨,皇宫很静,在细密的雨帘中庄严肃穆。太宗宣召群臣在大殿议事,兹事涉及大宋鸿运,满堂文武百官都做耳聋眼黑,齐齐对这件事持观望态度,半个时辰后,朝堂里更加安静;唯独寇准大胆议事,甚至忤逆了太宗的心意,太宗愤而离去,寇准竟扯着太宗的衣角不让他离开,太宗轻哼一声,脸色微暗,心里拧着劲却也不好发作。

在朝中,寇准更是极尽所能地针对王旦。当然,两臣互相牵制对朝政多益少害,真宗赵恒也不多加干涉。见王朝统治日益稳定,赵恒颁发了一套严密的检查官员惩处制度,其中,中书省和枢密院互送公事,并有一定的“格”。一次,中书省送枢密院的公事违“格”,即格式错了。寇准发现了公文的错误,便将此事报告给真宗。真宗拿着寇准上递的公文,也是非常生气的,这无异于是对自己颁发制度的挑衅。真宗严厉地责备了王旦,堂吏也一概受罚。王旦跪在皇帝面前,眼角瞥过寇准,心下了然但还是淡然自若地坦诚自己犯的错。见此寇准好不痛快,借由先行退出大殿。这一切都落入了赵恒的眼中。过了不久,枢密院送中书省的公事亦违“格”,中书省堂吏以为找到了一个报复的机会,欣然上呈王旦,王旦却只是叫他们送还给枢密院。

对于这样的寇准,赵恒是喜欢不起来的。看着面前的这份奏折,赵恒还是百思不得其解,他要亲自问一问王旦:寇准一直在向自己说王旦的坏话,而王旦却从来没有;现在举荐对手,是寇准低了头还是王旦收了礼……这时,奉旨候传的王旦已经到大殿门口。

赵恒扶起礼跪于地的王旦:“爱卿,你经常称赞寇准,他却常挑你的短处;你宰相不比他地位低微,这又是为何?”

王旦微微一笑,十分释然地回:“臣担任宰相,一定会有很多过失。可见他确实忠心耿耿,这正是我敬重他的原因。”

赵恒微微讶异,转而平静而散漫的问道:“听闻寇准托求爱卿得使相之位,你愤然回绝。此次复用寇准之奏又是缘何?”

王旦明白了此次进宫的缘由,坦然直言:“寇准为求使相而私通关节的做法不对,臣已义正辞严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但以寇准之才,出任使相却并不过分。”

不等赵恒发问,王旦又言:“对于寇准的毛病,臣心中了然。准,好人怀惠,又欲人畏威,皆大臣所当避,而准乃以为己任,此其所短也。非至仁之主,孰能容之?陛下英明,为至仁之君,寇准大才定能为陛下所用。”

作为治政之才,赵恒不可能不明白王旦的言外之意:若是这次不复用寇准,自己则成了不仁不智之君了,何况寇准确实有大才,为了江山社稷,再次相寇准。

不久,寇准入见谢恩:“如果不是陛下爱惜懂得臣下,臣怎会受到您的重用!臣感谢陛下的再造之恩,定当为国家百姓竭尽所能!”看着伏在地下的寇准,赵恒知道这两虎都是忠臣。便也不想隐瞒,告诉寇准这是王旦的主张。寇准的讶异不难想象,第二天便前往王旦家,痛哭流涕地坦白自己的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王旦晚年重疾,常憩于家中。对于这个即将逝去的左膀右臂,真宗赵恒忧心不已,这天听闻王旦身体稍有恢复,便宣旨王旦入宫。不多时,太监扶着一位老人蹒跚进得殿来。这就是十几年来一直辅佐自己的宰相王旦,赵恒更加担心起来:

“朕正要把大事托付给卿家,而卿家病得如此严重。卿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让朕把天下事托付给谁呢?”

这话极具试探性,显然是要王旦推荐可用之才。王旦知道这不是多嘴的时候,自己是不能代皇帝做决定选用治国之才,越界易给自己及身边的人带来杀身之祸。

“没有人比皇上更了解臣下了,一切都请英明的皇上来选择。”

这种回答赵恒不知道听过了多少次,早就知道这些老臣谨慎小心的心思。他只得诚肯地说:“我就是想听一听你的意见。”靠着别人搀扶的王旦忽然推开身边的太监,勉强举着玉笏:

“以我看,没有人比得上寇准。”

“寇准性子太刚褊,我不喜欢,再说一个。”

“其他的人,我不了解。”

赵恒心里明白了,王旦从没在意他与寇准的关系,只是考虑谁最适合治理国家。

看着王旦慢慢远去的背影,他的心里不能不为之感动。这是一个宽厚长者。

【结语】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宽容指的是宽厚和容忍,原谅和不计较。就“修身”而言,王旦不能不说是“至仁”之人,故后人论其“容人所不能容之度,行人所不能行之事”;进而以“治国”观之,王旦唯记寇准是能为国所用之大才而不见其狂傲,其“宽以待人”就不仅仅是宽宏大度对待他人这么简单,既贯穿了中华礼仪之邦几千年来的“恕”道,更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内涵精髓。学习这份宽容,厚爱万事万物。

                                           课题负责人:陈宜安

                                           课题组组长:陈敏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紫云岗24号 电话:0599-8853660、8849859
备案:闽ICP备09034032号 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