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16-2017学年  
 
弘扬中国特色传统文化
 
作者:叶美枝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079    更新时间:2017/12/26
 
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给出了这样的精辟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德与才的孰重孰轻,坊间也一度流传着这样几句话: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德育为先、德育为首不仅是决定国家复兴的深度和广度的关键性举措,更是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坚持的教育方向。

近年全国课标卷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说明》考查的趋势注重“中国特色”,突出传统文化的考查;其次成语类的基础知识考查强调结合语境,注重理解运用;同时引领考生关注社会内在问题,注重解决态度和思想问题,意在考生的德智体全面衡量,真正体现了选拔性的考试功能和教育的人文性特征。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创新才能更好的继承。道德类成语的教学探究及传播可以展现中华道德文化的精髓,更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素质教育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而公民的思想道德则处于最优先的位置。道德类成语中富有汉民族传统色彩的古代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等精神财富,虽因历史局限也存在糟粕,但更有着尊老爱幼、忠诚守信、贵勤尚俭、孝悌等主流理念,现今仍是学校德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高中生成长必备的精神品质。

道德类成语教学的探究也是终身教育的要求,终身教育具有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以及现实性,而成语中的道德思想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重视道德类成语的教学是终身教育的重要体现。具体体现为:

一、推广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成语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素质教育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而公民的思想道德则处于最优先的位置。素质教育有以下特点:(1)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2)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3)充分开发智慧潜能与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显然,素质教育侧重强调的是人的品行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智能的开发。

道德类成语中富有汉民族传统色彩的古代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等精神财富,虽因历史局限也存在糟粕,但更有着尊老爱幼、忠诚守信、贵勤尚俭、孝悌和睦等主流理念,现今仍是学校德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学生成长必备的精神品质。然而,由于汉语成语数目庞大,其字面含义定格于成语形成的特定历史时空,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使用文字语言时对词汇的选择和话语组合的方式也在改变,因而其语义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语言的历史变迁,其风格都趋向于典雅。这也意味着,有很多成语,其深刻的内涵意义并不为常人所了解,而且,还有考纲中不少成语使用的是引申义,传播至今与字面的原意已经没有特别的联系,譬如“瓜田李下”一词,字面意思是瓜田中李树下,实际运用中形成的则是避嫌的意义。所以,对于成语的解读与阐释就成为了很有必要的一环。

二、汉语成语的语言内在的凝固性和整体性决定了有必要在标准的语境下对其进行阐释。成语是一种沿习运用于书面语当中的固定短语,积久而成的语言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成语的结构形式是定型的、凝固的,它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相对固定的。所以,每一个成语都有其固定的凝固的意义,其原意的基础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或调换、增删。经过了调换则必然产生改变,或者说,变动之后就不能称之为成语。然而,在语言变革的大环境下,成语的这种凝固性正在减弱,比如广告中化用成语的现象。随着这种衰弱,成语的本意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成语本身,其存在于规范之中,只有一个固定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话言运用中却由于使用者使用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众多衍生义,这对于成语本身的传承是一种极大的伤害。因此,对于成语教学按照专题类来探究,正有着现实的文化的积极意义。

三、道德类成语的解读与教学是终身教育的要求。终身教育具有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以及现实性。成语中的道德思想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而对于成语的解读与教学,应当要与人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所以,高中阶段的道德类成语教学探究与终身教育的普及性,要与人的终身发展和广泛易用结合起来,采用多种方式,注重传播渠道。

四、在高中阶段对道德类成语进行探究文学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更有利于成语的传播,更有利于弘扬中国古典文化,更符合现代社会全体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需要。现代传播学要求现代的文化传播应做到:互动性更强、内容更口语化、快速发布。这样才可以把更多的人、更多的对象吸引到整个传播的渠道中,从而真正做到大众化,扩大文化的影响力。成语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都使用的是传统的传播方式,传统的媒体传播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强制记忆性传播模式,没有考虑到多数的内在参与,有着上千年积淀的成语与公众始终有着隔阂,更重要的是传统的成语传播,使得中国的青少年对于成语的兴趣降低了。所以,将道德类成语进行专题式的传播模式,即我们选择从道德类成语的最权威的基本意义出发,从更新的角度去构建其内涵,以更加吸引人的内容形态,降低成语理解的门槛,进行道德类成语的传播。

经材料收集显示,目前针对本课题国内外的主要研究并不丰富。近几十年来,中国学者对成语教学的研究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眼于营造成语的课堂气氛,介绍成语的教学方法。如谢干兰《论影视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的运用》(硕士论文 2013年)提出的通过影视教学法来活跃课堂的气氛,创设成语的学习意境;陈永兰《浅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成语教学》(《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1期)。

二、着眼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进行成语教学。孔祥露《中国传统文化教材中的成语考察及教学对策》(硕士论文 2014年)提出以中国传统文化课为基础的成语教学法。

三、着眼于成语的丰富内涵,探究成语的“溯源-比照-积累-领悟”教学方法。如田启群《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成语教学》(硕士论文 2007年)。

四、着眼于中学成语教学的易错类型,探究解决的方法。如刘芳的《中学语文成语教学探析》(硕士论文 2007年),姚振强的《成语教学点滴谈》(《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结合2005年福建省语文高考语文学科新调整,提出指导学生注意识别常见成语误写误用现象的五种情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和广告语言。

五、分析成语教学的现状或者教学薄弱产生的原因进而探究对策。如张颖的《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的成语教学的研究》(硕士论文 2013年)考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的成语教学现状提出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及改进措施,提出开发初中生的成语校本课程。

六、肯定成语教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上的价值,结合听说、阅读、古汉语等教学来进行成语教学。如彭德忠《谈中学语文课中的成语教学》(《吉首大学学报》1993年6月),王秀丽的《中小学语文汉语成语教学研究》。

七、阐释成语音、形、义、语法等多方面的本体研究。如王立坤的《高中语文成语教学研究》(硕士论文 2013年),凌火元的《把我成语规律 提高成语教学效率》(《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12月第6卷第4期)调查分析十年(1994-2003年)高考卷的成语考察重点,将成语教学的规律性总结为来源、字音、意义、语法结构、修辞手法及文言特点五个方面。

八、从成语的本体特征出发介绍成语教学的方法。如张明卓的《浅谈成语与成语教学》(《当代教育论坛》2010年第10期),张亚茹的《试论高级阶段的成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2月第1期)。

九、阐释生僻成语的概念及成因。如梁婷的《中学语文生僻成语教学探析》(硕士论文 2014年)。

十、论述成语教学在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教学功能,即通过成语教学对文言文、语言、诗歌等教学的推动作用。如梁婷的《中学语文生僻成语教学探析》(硕士论文 2014年),左东琳《语文教学中的成语教学》(硕士论文 2002年),曹芝林郭旭云的《文言文教学和成语教学的互补》(《陕西教育》2003年第13期)及高红芳的《论汉语成语在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教学功能》(硕士论文 2004年)。

十一、还有小众化的具体的教学设计。如徐硕熙《关于成语的教学设计》从中韩成语差异中选择适合初中汉语水平学生的成语进行教学设计。

从以上的分析、归纳可知,现在大部分的汉语成语教学研究主要是从具体的教学方法或语言结构、文化视野入手,众多的成语教学研究文献虽均涉及了成语中的古典文化价值,但较少涉及道德类成语的教学层面,很少有专门的研究汉语成语中的道德内容并且就其对中国中学生的人格塑造的作用进行探究的,基本没有将德育类的成语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的。

因此,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有责任和使命通过一些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来探究承载着中国特色文化的道德类成语的教学。最实际有效的方式主要是三方面,首先是文献研究方法,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转变德育思想,调整德育思路;其次是资料收集方法,在考纲的基础上全面了解人教版必修五本教材及选修教材,基于权威版本的成语,深入分析研究其中蕴含德育因素的成语,并深入学生个体,对学生现状进行调查,利用不同的资源进行收集,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同时还运用行动研究方法,积累大量、丰富的成语德育个案资料,进行成语德育情境的选择和设计,并进一步在撰写实践中完善、更新,形成稳定的研究模式。将所形成的成语情境设计推广给所教学的高中阶段学生,进行个访调查总结。

在研究时将考纲中的道德类成语进行归类,探究和践行符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德育类成语教学的方法、途径,以成语典故或符合成语内涵的历史人物故事所营造的道德环境,达至消除青少年学生与道德教育的距离感、陌生感和异己感,从而在亲和广阔而富有美感与智慧的环境中主动地激发其生命冲动与道德需要。并着眼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充分利用成语中蕴含的情感调节功能和陶冶功能,“以情感为纽带”,创设情理交融、情境交融的教育空间,充分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使青少年在成语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增强道德意识,在道德情感及心理素质方面有所突破,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一项举措不仅有助于实现高考的考试大纲要求,更深远意义在于帮助我们通过成语了解中国传统美德,进一步展现我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一角,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作贡献。

参考文献:

◎专著

[1] 宋永培等编著.汉语成语词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3

[2] 刘占锋编著.成语通检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3.6

[3] 说词解字辞书研究中心编著.新华成语词典[M].北京:华语教育出版社,2013.10

[4] 莫彭龄著.汉语成语与汉文化[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5] 荆惠民等著.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论文

[1] 陈永兰.浅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成语教学[D].教育教学论坛,2015,(1).

[2] 曹芝林.郭旭云.文言文教学和成语教学的互补[D].陕西教育,2003,(13)

[3] 张亚茹.试论高级阶段的成语教学[D].语言文字应用, 2006,(1).

[4] 孔祥露.中国传统文化教材中的成语考察及教学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5] 莫彭龄.试论成语的文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

[6] 姚鹏慈.“成语与文化”札记[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7] 谭坤.论成语的文化功能[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3).

[8] 李大农.成语与中国文化[J].南开学报,1994,(6).

[9] 李可闻.小学语文中的成语教学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10] 王立坤.高中语文成语教学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紫云岗24号 电话:0599-8853660、8849859
备案:闽ICP备09034032号 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