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16-2017学年  
 
论作文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作者:徐丰菊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959    更新时间:2017/12/26
 
 一、绪论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古人历来强调文章的思想道德功用。古人云:“文者,贯道之器也”、 “文以明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章总是要表达和传递一定的思想和情感,“须要有为而作”,否则便是无病呻吟。我们的作文训练,固然要重视提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书写卷面等一般意义上的写作素养,但也不能忽视作文训练所必须承担的特殊的社会使命——“渗透素质教育,传播优秀文化,胸怀天地大气,弘扬教育主旋律。”[1]。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引入写作训练,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时代发展对写作训练提出的一项新的要求,是写作训练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追求。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全部,生活犹如万花筒,万般色彩尽在其中,一个对生活有着真切关注和思考的灵魂,其文也必定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而当下脱离生活的作文教学,在有意无意之间割断了学生生活的脉搏,隔膜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情,钝化了学生思维的“触角”。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能够扭转许多学生的作文过于含情脉脉,或无病呻吟的风格,更能够培养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增强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以及对问题的独立看法和深刻见解。

1、培养环境道德意识,增进对环境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写作是“生活技能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指导作文的过程就是指导做人的过程。育人训练是作文训练的重要内容。通过作文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个性修养,培养美的文德文风。环境道德和环境责任意识作为现代社会思想道德情操和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可以通过写作训练这一“做人的训练”来培养和提高。

2、培养学生对环境美的观察、感受、欣赏、评价能力。只有认真观察,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材料来源问题,写出内容充实、生动活泼的好文章来。许多优秀作文,都是精细观察的结果。通过训练学生写以环保为题材的作文,写对身边环境的所见、所感、所思,可以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观察自然,观察身边环境变化的点点滴滴,并进行描摹、想象、加工、创造。这样一个训练过程,必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环境美的敏感性,从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发现出美来,也能激发学生对环境的情感火花和理性思考。

3、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独立见解、真知卓见。写作训练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写文章不能就事论事,泛泛而谈。以环境问题为素材进行写作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对所给材料进入深入细致、由表及里的思考,揭示事物的本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写作训练形式

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写作训练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来讲,可以有如下几种形式。

1、命题作文训练。命题作文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方式,至今仍有特殊的训练价值。它有利于直接体现作文教学的意图,避免学生的写作偏向某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思想迅速集中,在短时间内朝着某一个目标思考。可以环境方面的问题来展开命题作文训练,且写出不同文体的作文来。包括:(1)说明文。如以《何为温室效应》、《沙漠的治理》、《臭氧层的危机》、《酸雨的成因》等为题,要求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准确、规范的语言写出符合要求的说明文。也可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出科学小品,如《粉尘的自白》、《小河的哭诉》等等。(2)议论文。围绕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求观点明确,议论透彻,有自己的见解。如《沙尘暴的警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等。(3)记叙文和散文。例如:《河水污染之后……》,《我爱那片……(湖水、芳草地、土地、绿地、小河) 》等,要求学生联系实际,从生活中的体验出发,写出文质兼美,情感真切的文章。

2、供材料作文训练。指给学生提供一则或多则材料,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作文。有的供材料作文指定了题目,有的则要求题目自拟。相对于命题作文,供材料作文具有独特的训练价值。它给了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自选角度和文体,围绕某个主题写作。多年来,无论平常训练还是中考、高考,供材料作文中涉及环境保护问题的屡见不鲜,而且常常紧扣当时的时代主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运动,1981年的高考作文题提供的材料《读毁树容易种树难》与此相呼应。水资源问题牵动着现代生活的敏感神经,一方面是时常出现的滔天洪水,一方面常年存在的水资源枯竭,同时困扰着中国的发展。2003年北京、安徽春季高考供材料作文《水的联想》便是这一问题的反应。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刚刚走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环境污染的问题初露端倪。1985年高考命题敏感地捕捉到这一新的问题,在作文题中提供了这样一则材料: 

澄溪中学附近有一家前进化工厂,工厂天天向外排放有毒的气体和废水。广大师生和附近居民长期处在被污染的环境中,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工作学习受到影响。几年来,学校多次向工厂提意见,要求妥善解决污染问题。但厂方以生产任务繁重、技术力量薄弱和经费开支太大等为理由,一再拖延,至今未能解决。

这则材料涉及到了“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矛盾对立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一对矛盾,人们尚处于探索之中。值得一提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当时还没有正式提出来[2],而这则材料已经启发人们思考如何正确处理好“发展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具有相当的前瞻性的。

3、话题作文训练。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启发思考,激活想像,让习作者在同一个谈话中心下,陈述各自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产生的观点,或联想到的经历、体验,是一种不限文体的作文形式。它与“供材料作文”的区别主要在于:从审题上说,话题作文强调的是“有关”,不在审题立意上故意为难考生,而供料作文的主旨要与材料吻合;从文体上说,话题作文淡化了文体意识,比结构上说,供料作文中的“料”是必须使用的,而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仅起一个帮助学生理解话题的意思,写作时可以不联系材料。这种作文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写作方面的特长,因此,这种宽松、开放、灵活的命题形式,近年来受到了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以环境保护为话题进行作文,在中、高考中也时常出现。1986年高考首次采用话题作文,便以《树木·森林·气候》为题。此后,以环境保护问题为话题的作文试题便时常出现在各地的中考、高考试卷上。如以下这则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5月1日,风和日丽。杭州某景点游人如织。人们泛舟于纵横的河道,穿行于青翠的丛林,徜徉于碧绿的田野,陶醉于这优美的自然风景。游人之中,一对父子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一位年轻的父亲带着年幼的儿子,手拿塑料袋,不时地拾捡着路旁被人丢弃的食品包装袋、废纸、果壳……人们见了,不禁驻足,纷纷弯腰拾捡废弃物。啊,好一道亮丽的风景!

    请以“风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发表议论,抒发感受。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浙江杭州2005年中考题)

这则材料意在启发学生:美丽的自然风光需要人们的自觉珍惜和爱护,这种珍惜和爱护需要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出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相对于美丽的自然风景,那种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更是我们社会生活中一道弥足珍贵的靓丽风景。例二提供的漫画寓意深刻,揭示了当前社会公德缺少的问题,学生在读解漫画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将其寓意与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公德心缺失的问题联系起来,进行反思。

四、小结

肩负选才使命的中考、高考,其影响力和导向性不容低估。多年的中考、高考中出现以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作文题,是在作文训练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尝试和引领。我们广大教师在中、高考备考时,不可忽视环境题材的作文训练。要把环境题材作为作文备考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考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在提高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可持续发展教育。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等编著:《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培训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张伟、田青:《整合与扩展——从环境教育到可持续发展教育》,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3、陈龙海:《可持续发展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期。

4、林岩:《让环境意识在语文教育中生根——谈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环境意识》,《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2期。

[1] 龙钢华:《良好的文心导向》,《中国教育报》,2002年9月4日。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紫云岗24号 电话:0599-8853660、8849859
备案:闽ICP备09034032号 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