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17-2018学年  
 
近年高考小说类阅读试题考点探究及教学建议
 
作者:吴小燕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122    更新时间:2017/12/26
 
在高考的《考试大纲》中,现代文阅读试题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被设定为选考内容,它的类型,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本文所研究的“小说类”正是指高考中所出现的体裁为小说的文学类文本试题,它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和主旨的一“类”文学体裁。、

自1984年现代文阅读试题作为专项考核引入高考起,先后经历了出现、发展、改革等历史变迁,而小说类阅读试题的考点在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变迁中也有着自己的特点。下面本人以2010~2014年高考语文小说类阅读试题为例,分析近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小说类阅读试题的考点分布情况,并提出一些本人的教学建议。

从2010~2014年高考小说类阅读试题涉及的考点来看,本人主要归纳为8种,:

一、筛选归纳类

这一类的题目,以筛选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为主,能力层级为C。如:2011年江西卷“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2012年江苏卷“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2013年辽宁卷“结合文中内容,分析富人与亚诺什一家交涉的心理变化”,2014年浙江卷“小说结尾处,李老板为什么会悄悄摘牌走人”。

这一类题目,我们在教学中应立足于文本本身,理清文章的线索和思路,抓住一些重要的引导词,尤其是关联词;此外,让学生学会“投石探波”的方法,找到题目的的关键词所在,如:2011年江西卷“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一题我们可以抓住瓦萨卡看到小包后相应语段来挑选,找准心里变化的词语,得出答案“刚看到绿色小包时,注意力不能集中;当准备靠近小包时,心里一阵紧张;但走了两步,心怦怦跳动;当发现别人捡走小包后,开始心里一阵慌乱;不久又站在原地发呆,最后如释重负,变得轻松,呼吸也变得自如。”

二、手法类

手法类的题目,即出题的角度主要围绕手法展开,可以是描写手法,叙述手法,修辞手法,谋篇布局等。如2010年安徽卷“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2011年浙江卷“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2012年新课标1卷“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013年湖南卷“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人物对比的两个例子,并分别谈谈其艺术效果”,2014年浙江卷“‘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总体来说,近年小说在手法类的出题上,涉及的描写手法的考题比较多,既有环境描写的也有人物描写的。

这类题目试题,我们需要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考试中,识记和明确手法的类型和作用,比如明确三个叙述人称的作用,这样2011年浙江卷“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这一题就能轻而易举得出答案了,“第三人称叙述。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

三、形象类

这一类试题主要是围绕小说的要素之一“形象“展开的,如2010年新课标2卷“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2011年山东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2012年江苏卷“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2013年湖南卷“文中两处画横线的文字对农民夫妇的描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2014年江西卷“概括文中铁良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这一类概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试题,要求我们平时在小说教学时候,要以小说的故事情节为出发点,然后再从两大方面入手:1.正面描写,如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2.侧面描写,主要从第三方表述者介入,由第三方的眼光去看待所要描写的具体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具客观性。抓住这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我们可以很好的抓住人物的形象特征。注意形象特征一般包括人物的外在特征和人物的内在性格特征,在概括的时候注意概括全面。

四、情节类

情节类的试题,主要是围绕小说的情节设置题目,如2010年课标2卷“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2011年安徽卷“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2013年重庆卷“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2014年新课标1卷“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性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这类的试题,大多出题角度是围绕作者在情节设置上的意图,而且是历年考试的重点,因此,在平时的小说教学中,我们要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情节设置上的意图。根据小说的特殊的文体特点,情节的设置需要服务于人物、环境、主题和情节本身,这样试题若是考查“情节的作用”,那么答案围绕这几个要素作答会比较全面。如2014年新课标1卷“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性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①情节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从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形象更加丰满。③从主题感情上,从批判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文章主旨。

五、主题类

主题类的试题主要是让考生探究文章的写作意图,即主旨。如2010年广东卷“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2012年福建卷“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2014年浙江卷“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主题类的试题,根据试题的顺序大都放在最后一小题。这一类的试题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在理清情节、环境、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揣摩作者背后蕴含的主旨,如2014年浙江卷“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提示我们应先分析人物,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映射现实社会,具体可见答案“小说塑造了一个阅历丰富,洞悉人心,为人仗义,精通业务的商人形象,揭示了经商与做人一样,都应该诚信、宽厚、与人为善的主旨”。此外,我们同时可以结合作者和文章的背景,知人论世,得出主题。

六、语言类

语言类主要是围绕句子设置的题目,如2011年山东卷“结合文意赏析两处划线部分”,2012年江苏卷“‘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2013年重庆卷“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的含意”, 2013年辽宁卷“文中画线部分都提到‘歌声’,概括说明其不同的含义及重复出现的作用”,2014年江苏卷“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2014年重庆卷“怎样理解文中‘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这句话的含意”,2014年江苏卷“理解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后来运动多了,铁良说,这反省就是咱们的省面。省好了面,愿意怎么揉掐捏拉,随您便。’”可以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这一考点在这两年的小说阅读题目中得到较为初步的张扬,应该说,这是一个动向,值得关注。这一类题目都属于鉴赏评价层面的考查,难度较大,属于能力层级的D级。

小说语言类细分来看,可以分为作用类和含义类。作用类的题目,一般围绕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角度思考。而含义类的试题,平时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原句所在范围,同时结合人物和主题,注意句子的表层和深层含义。如2012年江苏卷“‘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这句话从人物角度,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从主题角度,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七、文题类

文题类的试题主要是依据题目来设置问题,如2010年安徽卷“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2011年山东卷“‘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2012年辽宁卷“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2014年浙江卷“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目”。

这类题目,同语言类的试题一样,一般也分为作用类和含义类。具体教学方法可以参看以上。

八、探究类

探究类试题,如2010年安徽卷“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2011年浙江卷“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2012年辽宁卷“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2013年重庆卷“贝尔蒂对俘虏霍夫曼的态度是否值得肯定?他该不该舍命去救胆小怕死的迈尔?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2014年重庆卷“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

这类试题,答案相对开放,但是答题时候一般注意不要背离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以上,便是本人总结出的近年高考小说类阅读试题中常见的8类考点和自己的一些教学建议。纵观这几年的试题,高考中经常涉及的是形象类、手法类、情节类,而近两年语言类题目出现较多,比如句子的含意、句子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句子的修辞手法、句子的作用、作者的意图,等等。而探究类的试题,经过几年的实践,命题者逐渐冷静下来,一是所选语料有无必要命制探究题目,不易确定;二是给考生增加了难度;三是阅卷不易操作,有的考生的答案脱离了文本的探究,导致天马行空。因此这几年的小说类题目又重新回归对文本的解读,重视对文本的理解和鉴赏。总体来说,小说类试题的能力层级都以C、D为主,其中筛选归纳类这种中低能力的考查减少,分析鉴赏这类中等能力的考查增加。[1]这些都值得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关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倪文锦著.语文考试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肖中.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与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 万福成:《2011年高考小说命题特点分析》,语文建设,2011年15期。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紫云岗24号 电话:0599-8853660、8849859
备案:闽ICP备09034032号 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