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14-2015学年  
 
谈现当代诗歌中的“形式美”教学
 
作者:吴小燕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392    更新时间:2017/12/26
 
我们所感受到的任何美的对象,都是通过形式美呈现出来的,内容上的美质如果不见诸于形式美,则无法以具体形态被人感受,因此形式美的形态呈现作用是绝对不应忽视的。1诗歌的艺术美,通常也更为突出地表现在艺术形式上。闻一多曾指出:“美的灵魂若不附丽于关的形体, 便失去他的美了。”21926年,他于《诗的格律》中提出了“新格律诗”的主张,这个主张的核心内容就是诗歌的“三美”原则,即“音乐美”(音节),“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绘画美”(词藻)。3 可以说,它不仅代表了闻一多在诗的形式方面探索的成就,而且它对我们在现当代诗歌的教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我们在教授部分现当代诗歌的时候不妨抓住“形式美”这一点展开课堂。

    一、先诵读,抓“音乐美”

形式美中强调反复与节奏,节奏是指一种理性、重复性、连续性的律动形式,而反复是以节奏为前提的有规律的重复。在闻一多的笔下,这种形式美的原则被唤作“音乐美”,具体的则体现在平仄、押韵和音节上。我们知道,平仄、逗和韵,这三者是中国律诗节奏的重要构成要素,闻一多认为“平仄能使律诗的音调和谐, 使它在节奏上避免单调。”4 在教授现当代诗歌时候,我们通过第一遍诵读,可以先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比如《死水》一诗中,闻一多对于平仄可以说是作了精心的安排。全诗的韵脚以押平声为主,但为了不陷入单调划一,使得读者听觉上产生疲劳感,又使第三、五节介入了仄声韵的韵脚,这样平仄交互,使得音调跌宕错落,而且整体上又显得抑扬有致,使诗人那种在沉静中迸发出来的激愤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在注重平仄的同时,闻一多同样注重诗歌的押韵问题,他说:“能多用韵的时候, 我们何必不用呢?用韵能帮助音节, 完成艺术。”5在《死水》中,闻一多在每节上用的是二、四行押韵,“沟”与“羹”,“花”与“霞”,“沫”与“破”,“明”与“声”,这些相同或相近的韵脚,有规律地前后呼应,使得整首诗的音调更加的和谐,回环反复,增强了诗歌的联系与感情的连贯,使读者在轻重急徐的音韵感染下,产生了艺术的美感,也感受到作者情感基调的沉郁、理性和凝炼。除平仄、押韵之外,闻一多还在借助古典诗词的“顿”和英国的“商籁诗”即十四行诗“音步”的基础上创造出“音尺”。这种“音尺”从白话文发展的规律、现代汉语组词的习惯出发,有“二字尺”和“三字尺”等,《死水》中的每行诗句都是由这种两个字或三个字的音尺构成,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而且可以看出,每句的音尺数都相同。这种相同的两个字或三个字的停顿,读起来有一种流畅、和谐的美感,诗歌在节奏上的形式美也就不言而喻地表现出来了。

    二、 再诵读,抓“建筑美”

闻一多在“新格律体”的实验中,注重追求“节的匀称,句的均齐”,这就是所谓的“建筑美”。在大多的现当代诗歌中这一点体现的比较明显。我们在第二遍诵读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整齐,但更应该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参差。通过整齐中的参差,我们不仅能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加深对感情变化的理解,同时也能方便学生的识记和背诵。

比如《死水》从全诗上看,共五节,每节诗四句,每行九个字,外形上整齐划一,因此也被称为“方块体”或“豆腐块”。从每行诗的内部看,闻一多又将“音尺”作为把握音节的单位,“二字尺”“三字尺”在总数上是相等的,而且排列顺序上也大体一致。相同的音尺数和排列,构成了整齐的字句,这就使《死水》一诗从整体上看来,形成了“节的匀称,句的均齐”,具有了一种整齐的形式美。但是这种外观上像“豆腐块”式的诗体,也并不是苛求每字每句的绝对相同。闻一多的这种“匀称”“均齐”,在整齐这个前提下是允许一定限度的自由变化的。因此在《死水》中,如:“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这两句中,从音尺数上看是相等的,但是仔细看,在音尺的排列上却不完全对照。这样就使人摆脱了因整齐划一带来的刻板、单一的感觉,读起来也就具有了一种参差美,同时我们也能于参差中看见作者严峻的冷酷中夹杂着火一样的热情,沉静之中嘲讽戏谑的情感。

    三、细品味,抓“绘画美”

对比与调和,即在各要素之间强调异性与共性,以达到变化和统一的形式法则。对比,通过强调差异性,以达到生动的艺术效果,其中包含了虚实、繁简、美丑等对比;调和,则是取得统一的手段,通过加强各要素间的联系,以获得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这种对比与调和的美学原则,在新诗的创作中,主要体现在对于“词藻”和“意象”的选择和运用,是十分讲究的,也因此构成了现代诗的“绘画美”。我们在初步诵读完后,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细读品味,从而感受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比如在《死水》一诗中,在建构这种“绘画美”的时候,美丑的对比原则就被作为了主要的抒情方法。我们知道,以美的事物写丑,使丑变得更丑,这是艺术的辩证法,如《死水》中:“铜绿”与“翡翠”,“铁锈”与“桃花”,“油渍”与“罗绫”,“霉菌”与“云霞”等,这种以美喻丑,美丑的对比,可以说是诗人故意将美好的事物撕毁给人们看,用这种视觉悲剧来表现现实的悲剧,把自己对现实极端的憎恶之情寄托于美丑的对比之中。与此同时,这种美与丑的结合,也一改以往以丑写丑,或以美写美的创作理念,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和独特的审美效果,使人们不易产生审美上的疲劳,也使这种对比与调和的形式美原则在开拓《死水》的思想内容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我们抓住这些“绘画美”时,作者对旧世界、旧事物的辛辣讽刺和无情诅咒的情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把握。

结语

总之,从以上的分析来看,“三美”不仅代表了在诗的形式方面探索的成就,而且它对我们在现当代诗歌的教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我们在教授部分现当代诗歌的时候,不妨抓住以上三点展开课堂,会使课堂思路清晰,一脉贯通。

【参考文献】:

【1】1 王向峰《形式美与艺术形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 闻一多:《评本学年<周刊>里的新诗》,《闻一多全集卷2•文艺评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2】3 闻一多:《诗的格律》,《闻一多全集卷2•文艺评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3】4 闻一多:《历史动向:闻一多随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4】5 闻一多:《致吴景超》,《闻一多全集卷12书信》,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紫云岗24号 电话:0599-8853660、8849859
备案:闽ICP备09034032号 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