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16-2017学年  
 
勤能补拙
 
作者:江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479    更新时间:2017/12/26
 

梅兰芳就是一个响彻艺术世界的名字。少年的他却曾经因为天分不够,甚至可以说比较笨拙,险些断送了自己的京剧之梦,但他凭借着勤学苦练走出自身条件不足的困境,成就心中的梦想。

    1989年,这对梅兰芳而言是充满阴霾的一年。言词温宛,雅度恂恂的父亲梅竹芬在频繁演出之后,患时疫医治无效,与世长辞。此时的梅兰芳,年仅四岁。

梅兰芳是梅家唯一的男孩儿,伯父梅雨田视其为亲子。随着梅兰芳一天天长大,培养梅兰芳,渐渐成为梅雨田的心头大事。封建社会里的梨园行, 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落。戏班、戏子的圈子相对比较封闭, 梨园子弟也不同外界交往。梨园弟子们呆在戏班里, 不能当角儿的, 可以去做配角, 当不了配角的, 可以去跑龙套, 如果不想跑龙套, 那就去学别的技能。想要去私塾读书,那是不可能的。这种梨园行内的传统思维,使得梅兰芳走上子承父业的戏剧道路。

 这年,梅兰芳七岁。伯父梅雨田抚摸着梅兰芳的小脑袋,语重心长地说:“畹华啊,你祖父和父亲是梨园出名的角儿,你是梅家唯一的男孩儿,你得好好学戏,光宗耀祖。”仍稚嫩的小梅兰芳耷拉着双肩,眨巴着近视眼,似懂非懂地听着伯父继续说着“你本可从小耳濡目染,近水楼台,在父辈一点一滴的教导下,慢慢掌握舞台技艺,承继家学,但是你祖父和父亲去的早,伯父仅会拉琴,无能教你。不得不让你走拜师学艺的路子。”小梅兰芳似乎感受到了伯父的期望和无奈,坚定地点了点头。

几天之后,梅兰芳见到了他学艺生涯中的第一个师傅朱小霞,他是著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家学渊博。“朱师傅,你来了,这边请。”梅雨田转过身来,对着梅兰芳继续说:“畹华,见过师傅。”梅兰芳低着脑袋,怯懦地躲在伯父的身后,慢慢地探出脸来,却不言语。朱师傅第一眼看见小梅兰芳,他那介乎圆脸和国字脸的脸型,不具备皮黄演员脸部线条应有的柔和之美,眼皮下垂,眼睛近视、呆滞。见人也不说话。朱师傅心里默想:“这孩子,相貌很平常,资质一般,梅巧玲是老佛爷夸奖的人,梅家两代都是冠绝一时的应工花旦,可惜了呀!”朱师傅出于世家情谊,仍认真地教了一段时间,但之后梅兰芳的表现让朱师傅更加失望。那天朱师傅拖着疲惫的身子进门,把梅兰芳叫到身边,“畹华,今天学唱《三娘教子》开头的四句老腔。”梅兰芳低垂着双眼,也不应答。朱师傅一句一句地教了几遍。梅兰芳吃力地学着,像婴儿学舌那样吱吱呀呀,学了好几个小时还是唱不下来。朱师傅看见梅兰芳这样反应迟钝, 苯嘴拙舌,着急地说:“畹华,这些都是老腔老调了啊, 外面很流行, 照理你作为梨园世家, 熏也该熏会了呀!”边说着戒尺便重重地打在梅兰芳的小屁股上。梅兰芳只是咬着唇默默流泪。朱师傅没了耐心,他恨铁不成钢, 脸上阴了天,瞅着梅兰芳说: “畹华呀, 祖师爷不赏饭啊!”说完拂袖而去,不肯再教。梅兰芳满腹的委屈,脚步灌了铅似的沉重,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看到在旁的伯父眉头紧锁、摇着脑袋的焦急无奈,梅兰芳也只能自责,可是学不会还是学不会。梅兰芳第一次学戏失败了,也由此尝到了人生的苦涩与无奈。

1902年的一天,清晨的凉风习习徐来,让人心里爽快。但梅兰芳内心却异常沉重,他瘦弱的背影静静地立院子的石桌旁,听着随风飘来的声音:“畹华,朱师傅走了,也不妨事。但你爷爷留下的只有梨园行里乐善好施的好名声,家底并不殷实。现在时局动乱,戏班子被迫关门,大伯靠修钟表来养家,再请师傅上门教,怕是承担不起了……”凉风中弥漫着大伯的无奈,梅兰芳是知道的,虽不言语,但紧握的双拳,让我们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了梅兰芳磨砺进取的决心。从此,数九寒冬,溯风呼啸。溜光水滑的什刹海冰面上,每天清晨,总有一个瘦小的身影在那里晃动。踩跷、踢腿、打把子、跑圆场……摔倒,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梅兰芳走上了一条艰难的练功之路。

1902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梅兰芳遇见了改变他学艺生涯,甚至是改变他一生命运的恩师。梅兰芳的堂姐夫朱小芬为培养自己的弟弟朱幼芬和他的表弟王蕙芳,特请吴菱仙来朱家教戏。梅雨田闻知,便将八岁的梅兰芳送到朱小芬的学馆借读学戏,正式拜吴菱仙为开蒙老师。这位吴菱仙先生是著名皮黄青衣演员,名列“同光十三绝”的名旦时小福的弟子。他以年过半百的人生阅历以及教戏经验,断定兰芳并非一块不可雕的朽木,因而他对兰芳倾注了比别人更多的心血。

天蒙蒙亮,梅兰芳还沉浸的睡梦中。门窗外传来咚咚的敲门声。随后听见五十多岁的吴菱仙温和的声音,“孩子们,穿戴好,跟我出来。”吴菱仙牵着踉踉跄跄的梅兰芳,带着三个小徒弟到了皇城根下空旷的地方。阳春三月,白天很暖的了,这样的凌晨仍旧气寒潦凛,棘城上的围棘密密丛丛,好似在古城上边镶了一层微褐色的雾。墙下的桃树,昏昏暗暗地在微风中摇动着枝桠。在这凌晨给人一种恬适和清冽的感觉。梅兰芳就在这时,开始遛弯喊嗓了。

这一通遛弯, 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吴菱仙一番谆谆教导之后,空中回荡着孩子们稚嫩的喊嗓声。梅兰芳一条这样的嗓子,吴菱仙更加用心地教导,他缓缓说道:“畹华,练嗓子难,你得用心。发‘衣’音, 要引领额头, 打开牙关, 张开鼻翼, 吸通鼻孔,口型很小, 但内口张得很大, 里面就像撑开一顶降落伞, 上牙膛绷得紧紧的。喊嗓时, 软腭抬起, 让丹田气拱着嗓子发声……”听着老师的教导,梅兰芳仍一头雾水,原本耷拉的眼皮下双目越发显得迷茫。耐心的吴菱仙一遍两遍三遍地教。“衣……,呀……”终于扬起梅兰芳稚嫩的嗓音,两个字由低到高。梅兰芳默想:“我喊的不好,别人喊十遍,我喊二十遍、三十遍。”就是这样的傻劲支撑着梅兰芳一遍一遍唱下去。大约三十遍之后,梅兰芳提起嗓子喊一段《战蒲关》徐艳真的道白:“这头一之香,愿大兵早到,救出幼主黎民,逃脱危险。第二枝香,愿丈夫前程远大,福寿绵绵。第三枝香,愿陈氏大娘,早生贵子,永接王氏香烟。”道白声落,只闻见吴菱仙严厉地说:“‘幼主黎民’再来,‘福寿绵绵’再来……”只要吴菱仙发现哪种音哪个字不饱满圆润,梅兰芳就反复练习,直到老师满意为止。

当时行走在老北京胡同的人们,总能在朱家屋外隐约听见梅兰芳青涩的唱腔。屋内吴菱仙手执戒尺端坐着,梅兰芳吃力地耗着山膀站在桌旁。桌上放着一堆刻着“康熙通室”的白铜制钱和一个漆盘。梅兰芳一句“老爹爹发恩德将本修上”声落 , 吴菱仙就把一个铜板放进盘子, 直到盘子里堆到 30 个铜板为止。孩子终究是孩子,对枯燥乏味的学习有一种本能的厌烦。有时梅兰芳实际上已经学会, 反复地唱得疲倦了, 于是嘴里唱着, 眼睛打起架来。这时,吴菱仙总是从后面, 轻轻地拉一下他衣襟, 使他重新振奋精神, 继续学习。

别人唱二十遍,梅兰芳就得唱三十遍;别人的举手投足练习,学生彼此互相监督即可,而梅兰芳的每一个身段,都必须经老师亲自过目才行。心智和秉性渐渐成熟的梅兰芳想:“这是也许是老师同情我的身世,知道我家道中落,环境不如他们,要靠拿戏份来维持生活所致。”于是,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使他学习得更加刻苦。

除了完成吴菱仙规定的任务外,梅兰芳还自觉加大练功的范围和强度。小小的一条长板凳上,放上一块砖,梅兰芳将双脚绑在两根木棍上,再站到这块砖上,苦练跷功。开始练时,战战兢兢,痛楚异常。一会儿工夫就支持不住了,只好跳下来。天长日久之后,从一炷香的时间,到两炷香的时间,站得越来越稳,腰腿也就越来越有劲了。

梅兰芳深知自己双目无神,而眼神又是演员的生命,为有一双光彩照人的眼睛,他每天早上在练功耗山膀的时候,同时练眼神。眼睛对着前面一个焦点盯着看,十分钟、半小时、一小时……。眼睛酸了,流泪了,梅兰芳咬牙坚持。十七岁那年,梅兰芳因“倒嗓”脱离了喜连成班。由于偶然的机遇,他开始养鸽子,之后便用鸽子练功。竿上红绸一挥,鸽子旋飞,他便盯着飞转的鸽子,有时鸽子飞得很远,他便望穿云层。这样练眼睛,梅兰芳坚持了十年。通过刻苦,甚至是残酷的训练,梅兰芳的眼睛终于焕发出勃勃生机,达到了光彩照人的舞台艺术效果。

练功的日子是单调乏味的,但梅兰芳日复一日的坚持严格的训练,为京剧演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从性情温和、循循善诱的吴菱仙先生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戏词、唱腔和身段,而且还有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坚韧,战国时人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以及东晋祖逖“闻鸡起舞”的勤奋……

【结语】梅兰芳先生曾说过:“我是个笨拙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诚如斯言。勤奋能够弥补不足,勤奋能够笨鸟先飞。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很多,但真正做到勤奋的人却很少。业精于勤荒于嬉,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愿天下人学会吃得起苦,成为幸福的人!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紫云岗24号 电话:0599-8853660、8849859
备案:闽ICP备09034032号 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