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建设  
 
责任教育思想及践行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0174    更新时间:2016/12/27
 
 

   

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的成功和失败。早在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就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方面发展,应当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指出:“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开展责任教育,增强学生责任感是提升全民素质的基础和前提,是新时期赋予学校的重大使命。

    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胸怀大志,褒扬责任。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所有这些铿锵有力的社会责任情感和行为,始终是勉励人们斗志,催人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之一。中华民族历来历来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责任教育。孔子的“当仁不让”,孟子的“舍我其谁”,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无不显示着对国家、民族的崇高责任感。

    现实中,屡不鲜的责任丧失则使责任教育变得刻不容缓。面对血泊中的求救者有人竟然从容地讨价还价风烛残年的老人和身患残疾的幼童被遗弃街头大气污染滥砍滥伐、沙尘暴、雾霾肆虐一起又一起的矿难,接二连三的火灾,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谁之过谁是第一责任人追究谁的责任责任,一个多么沉重的字眼,撞击着每一个善良人的心……,社会要保证每个成员的权利,但同时更要求人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以维护社会安定,保证人际关系和谐,保护生存环境,完善人的德性,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国际上,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都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确定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可见,责任教育源远流长,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一、责任教育思想溯源

(一)什么是责任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有关责任的解释是(1)分内应做的事,如尽责;(2)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过失。如追究责任。第一种解释表述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第二种解释常表述为应负的责任。

责任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黑格尔认为道德就是关系、要求和应当,应当就是人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责任这样一种意识。”在一定意义上,道德就是自觉履行责任,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这表明,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培养自己的道德责任感的过程。责任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对自己负责,彼此负责,才能创造并推进健全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社会是以人为主体的。

责任就是分内应做的事。《世界伦理道德辞典》把道德责任界定为“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的善恶所应承担的责任”。也就是说,道德责任是指道德主体在道义上对其选择的现实行为的善恶及价值所应承担的责任,康德则简练地概括为“做应该做的事情”。道德主体“我”的责任并不是随意强加的,而是有条件的,是建立在“我”与现实行为的同一、“我”的意志自由与行为的同一基础上的。“我”与现实行为的同一性是“我”的责任的事实基础。“我”必须是当事人,是行为的所属者,任何局外人都不能承担“我”的责任。现实行为是指道德主体应为、能为且实为的行为。如果某事确实应为,但因主体缺乏特定能力而不能为,那么主体可以免负或者只负一部分责任。“我”的意志自由与行为的同一性,是确定道德责任的根本依据。它的实质是:行为必须出于“我”的自由。只有当“我”在意志自律的基础上选择行为时,才能对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以存在主义者萨特为代表的绝对自由论者把人的选择自由绝对化,并无限夸大了人的责任,鼓吹“人要为一切负责”。结局只有两种:一是责任扩散,人人都要承担所有责任,实则是人人都没有任何责任;二是责任回避,自由已成了“生命之不能承受之轻”,人们只会逃避自由,逃避责任。绝对自由论者间接否定了人的道德责任。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主张意志自由是人的道德责任的前提。恩格斯提出:“如果不谈谈所谓自由意志,人的责任,必然和自由的关系等问题,就不能很好地讨论道德和法的问题。”意志自由是人的“类特性”, 是人的自主理性。它表现在道德实践中,就是道德主体在各种不同甚至对立的价值之间进行思考、权衡,做出抉择并采取行动的自由。出于意志自由的道德选择,在性质上是自主的,是主体主动选择的有目的的向善行为;在内容上是自觉的,是理智指导下的道德意志的具体化;在过程中是自控的,理智与意志的综合贯彻选择的始终。只有这样选择的行为才具有道德责任属性。主体在自由选择行为的同时,也自由选择了责任。“你们是自由的,因此是负有责任的。”自由使选择者负有责任,自由是责任的基础,责任是对自由的证明。在最高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道德责任就是道德自由。由此可见,自由选择绝对不是放任,它不但意味着责任,而且还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施莱特时指出:“如果他要进行选择,他也总是必须在他的生活的范围里面,在绝不由他的独自性所造成的一定事物中间去进行选择的。”我们只能对客观环境允许范围内人们选择的行为追究道德责任,而不能超越时代、阶级与具体生活情境的局限,追究人们对不能选择的行为的责任。自由选择还受主观条件的限制。主体应该具备正常人的理智,这样才能自主选择、自由决定、自觉控制行为,使行为真正属于我。总之,道德责任是有条件、有限度的,“只有当一个人能够如他所期望的那样,从一开始就自由地行动时,我们才能对实际上发生的事情追究责任”。

人的道德责任是社会对个人的一种规定、一种使命,相对个人则是一种无可推托、必须完成的任务。它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人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责和任务。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即承担自己所扮演社会角色的职责和任务,这既是个人的生存手段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又是维系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纽带。另一方面,人必须对自身行为的后果负责。既然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在社会实践中选择的结果,那么,人对自己选择的行为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否定责任也就意味着否定了选择,否定了权利和义务,或者从本质上说,这就意味着否定了人之存在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价值。

责任具有很强的客观性、自律性和内趋性等特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们社会交往中,之所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义务,并不是由理性本身或什么上帝规定的,也不是所谓“善良一直”的“绝对命令”所发出的,更不是从人的生理要求和本能欲望中自发产生的。相反,它完全是由社会物质条件,以及人们在相应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所决定的。人们处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作为社会的成员,对于自己相关的他人和社会整体,承担一定的使命、职责和义务。这就是责任的客观性。责任之所以具有自律性,成为自律的手段,这是因为在行为之前,对选择行为的动机起着制约的作用。这里体现的是一种道德境界,对他人、对社会是负责,对行为动机进行自我检验,进行严肃地思考、权衡和慎重地选择。在行为进行中,责任感起着监督作用,符合道德要求的,处于责任予以激励和强化,不符合道德要求,责任感迫使纠正和克服;在行为之后,责任感对行为的后果和影响有评价作用,对于履行了道德义务并产生良好的后果和影响行为,感到满意和欣慰,反之,便进行自我谴责,感到内疚、惭愧和悔恨,以及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责任的内趋性,就是一种动力,一种力量的源泉。它在人们选择和调整个人行为中起重大作用,以至能成为人们思想和情操的精神支柱,是人的道德和境界的升华与反应。

责任的本质性特点决定了责任的重要价值。一方面,责任可以激发人们对社会负责和不断创新的激情。责任感是一个人意识到并下决心履行个人的社会角色时的心理反映,反复的反映便构成意志,对人的行为产生持续的推动力。责任感既是道德主体发展的动力基础,也是道德主体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一致的具体表现。当道德责任升华为道德主体的责任感时,社会的道德就会成为道德主体发展的一种内在需要,道德需要必然引起道德主体的行动欲望,即道德实践的要求与选择。道德需要和选择又会促使道德主体产生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并萌发改造和发展社会的热情。所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是德育教育的核心目标所在,它同时也是人们强调道德责任教育的依据所在。另一方面,责任可以校正权利和自由。责任与义务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的道德基础。重视道德责任,实际上是重视塑造人的心灵秩序,以此为中介,建立人类社会的运行秩序。马志尼认为责任能够遏制扭曲的权利、膨胀的物欲的泛滥,实现人类真正的幸福。针对我国现实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众所周知,健全的市场经济是讲求信用的,责任与义务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重要的道德基础。道德责任既能为社会与人类的永存与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又能对人类文明进化与社会化程度做出质量上的规定。  

(二)什么是责任教育

责任教育就是使人们践行某种职责,而对人们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影响的过程。责任教育首先是帮助人们通过认识个人职责的具体性质,提高责任意识(即责任感),这是责任教育的基础;其次是培养人们的责任意志和信念,使人们能坚定地履行责任而不是遇到干扰或困难就逃避责任,这是责任教育的中心环节;最后是通过教育使人们养成责任习惯——时时尽职尽责,失职主动承担责任,这是责任教育的目的。

1、责任教育的内容

1)责任意识教育

所谓责任意识,又称责任心,是指对所承担的职务、任务、使命的高度负责的精神,是一种高级社会情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是对任务的自觉期望、要求、选择和认同,是对责任的感知和理解。责任意识教育具体表现为:a对责任知识的了解;b对责任内容的认识;c对责任意识的形成;a对责任价值的取向,e对责任情景的判断;f对责任后果的预见。责任意识教育就是针对责任意识的内涵要求所实施的责任教育,其具体目的在于丰富责任认识,加深责任理解,激发责任动机,增强责任动力,促成对责任的识别,选择和履行。

2)责任情感教育

所谓责任情感,就是指人们常说的责任感,是在责任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承担责任的觉悟程度,行为倾向和情绪体验。责任情感由良心、爱心、同情心、自尊心、义务感、羞耻感等组成的。责任情感教育是具有浓厚情感的教育,是进促成责任主体有效提高责任觉悟,形成良好责任情绪,激发主动负责态度,优化责任行为倾向的教育。

3)责任能力教育

所谓责任能力,是指履行好责任所需的各种能力的统称。它包括:①责任认识能力,对责任的感知与理解能力及责任行为后果的预见评价能力:②责任技术能力:履行责任所必须的科学技能与方法,包括学习的能力、应用能力、操作能力、检测能力:③责任创新能力:以创新精神履行职责,创造性地完成职责、任务、使命的能力;④责任意志力:用毅力履行好责任并具有完成责任的坚定意志及抵制邪恶、战胜困难的各种能力;⑤责任通用能力即履行各种职责所需要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调控能力,表达能力,活动能力,是落实责任行为的前提条件。责任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履行好责任,完成好职责、任务、使命所必须的各种能力素质的教育。

4)责任行为教育

所谓责任行为,是指履行责任的行为,是履行责任的行动,是责任意识、责任情感、责任能力影响下的外化表现,因而是判断有无责任及其高低的标志。责任行为是按照一定的职责、任务、使命、规范、要求来选择、操作、调控与评价的表现行为:①选择行为是指自觉主动对履行责任的内容与方法的选择行动与动作;②操作行为是指履行责任全过程的全部行动与动作;③调控行为是指履行责任过程中对责任行为的自我观察、判断、调整的行为与动作;④评价行为是指对履行责任的行为的自我考核、总结、评定的行动与动作。责任行为是有层次的:①最低层次是被强制行为,依靠外力的制约而被迫进行的责任行为;②较高层次是自制行为,依靠责任意识、情感、能力的内力制约,在意志力的支持下而进行的责任行为;③最高层次是习惯行为,是不需要外力与内力的制约,按职责、任务、使命及规范、要求,自觉地、经常地、持续地进行的自然而然的责任行为。责任行为教育就是启动、训练、磨练、形成习惯责任行为的教育。

5)责任教育四个内容之间的关系

 责任意识、责任情感、责任能力、责任行为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成的辩论统一的关系。

①责任意识属于对责任的认知,是产生责任情感、能力、行为的前提和基础。缺乏责任意识,就不可能有责任,更不可能去履行责任。因而责任意识在责任教育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②责任情感是强化责任意识,提高责任能力、形成责任行为的动力。没有责任情感或责任情感淡薄,就会对任何责任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就不可能去履行好责任。因而责任情感在责任教育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③责任能力是履行和完成责任的本领,它是深化责任意识,深厚责任情感,落实责任行为的关键。使责任的落实有了保证。若无责任能力,任何责任都难以履行和完成好。

④责任行为是体现责任意识、情感、能力的载体,缺乏责任行为的责任只能是“纸上谈兵”,因而责任行为是衡量责任性高低的检验标准。

2、责任教育的特点

责任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和全方位的教育,它与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都具有密切的联系。

1从哲学视角来看,责任教育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对人文精神的弘扬。所谓“责任教育”从哲学意义上说,就是通过教育形成人们的责任意识、责任品格和责任实践,使人们的主观思想和实践行为更符合社会规范、社会发展的需要,更符合社会发展必然性的需要。可以说,开展责任教育,从哲学视角来说,就是弘扬人文精神,恢复人的本体面貌,恢复人的主体包含责任意识在内的品格价值,这对于匡正时弊,树立新风,培养一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2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责任教育是对道德责任的培养。伦理学是研究人们的道德关系,维护道德关系必将履行道德责任。道德责任就是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它是深刻的道德认识、炽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并由此产生道德责任感,履行道德义务责任。从德育发展史上看,根据封建时代主流意识儒家学说的发展需要和统治的需要,对于德育的研究,比如秦时期的人和人格问题,魏晋时期的人性恶善说,唐中叶至明初的理学德育思想等等,这些研究,视角不同,侧面不同,观点不同,但共同的特点都是把包括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在内的道德素质的培养作为问题的核心的。责任教育,从伦理上看,恰恰准确地把握住了德育的核心,把握住了中华伦理学的优秀历史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了新的开拓和发展。

3从心理学层面来看,责任教育是强调培养人才优秀的感情品质和意志品格,培养优秀的自我意识。责任是一种优秀的心理品质,它包括责任的心理、情感、意志等。美国雅伦布州立俄亥俄大学史蒂文赖斯教授曾从人类心理学研究的视角,提出了 15 种基本愿望支配人们的行为,其中两条,一是“荣誉愿望:希望遵照某种行为则”;二是“公民身份:对公益服务的要求。”这两种基本愿望都与责任感有关。所以,心理学的层面来说,责任教育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学校、家庭对教育者的培养把这种责任心培养成为一种公民服务的心理需要和荣誉愿望,培养成为一种潜在的、稳定的心理素质。二是形成责任的自我意识,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熏陶、自我养成、自我规范。

4教育学层面来看责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色的教育。”培养责任意、责任情感责任能力、责任行为正是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所要求的。同时,责任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个人具有了很强的责任感,就能努力去塑造发展其他各项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所需要的素质。因而,责任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综上所述,责任教育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方法、途径培养行主体的责任素质,使其形成责任意识,培养责任情感,增强责任能力,践行责任行为的教育活动。本文所述的责任教育主要指学校层面开展的责任教育。

二、责任教育思想的形成

1、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呼吁责任教育

责任教育是学校教育对现实社会所承担的最基本的责任,教学生学会负责,是时下社会生活状况的迫切呼吁。职业责任意识缺乏导致的玩忽职守、渎职腐败;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导致索取与奉献、权利与义务的失衡,社会公正和公共安全在冷漠中屡遭践踏;环境责任意识缺乏导致为了局部和眼前利益而不计后果,肆意进行破坏环境、掠夺式的资源开发;家庭责任意识缺乏,一幕幕家庭惨剧上演。著名德裔美籍伦理学家汉斯·尤纳斯指出,高度发达且得到普遍传播和广泛应用的现代科学技术,不仅使人的能量及其影响和效应的时空范围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扩展,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行为的性质,其消极后果甚至足以导致人类的毁灭,并毁灭整个大自然生物圈。科技的飞速发展,一度给我们带来了丰饶的物质文明,但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是:“技术已经产生了严重的有害结果。它已经危害着,并且仍然在破坏着人与他的环境之间、自然与社会结构之间、人的生理组织与他的个性之间的平衡状态。无可挽回的分裂状况正在威胁着人类。应付这许多危险的责任大部分落在教育上面了。挽救这种局面的工作包括竭尽全力设法防止这种分裂,预防和抵制来自技术文明的危险。教育要承担这个新任务,即提醒人们去认识这种危险。虽然有许多理由说明由教育承担这个任务是十分合适的,但是人们却时常低估了这一点。”虽然我们不能指望通过责任教育来消除一切社会问题,却可以借助自律——对人性中泛滥的欲望、冲动以及消极行为的自控——有效预防或减少社会问题的增多或加剧。学校教育作为推进社会改革与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作为合格的社会公民的培育基地,责无旁贷。

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强调进行责任感教育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我国的独生子女已进入第二代,独生子女学生、独生子女家长、独生子女老师“三独”人群构成,使我国的教育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年轻一代责任感的缺乏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案例一,孩子和家长闹矛盾,闹得尖锐时,孩子一甩门出走了,扔下一句话:“我不在你们家呆着。”从来没有叫他关过门,从来没有叫他关过灯,从来没有给他妈倒过一杯水,从来没有扫过一次地,他对这个家没有任何贡献,这个家就不是他的家。他没有主人的感觉,只要有任何一点矛盾,这就是“你们家”,“我”不在“你们家”待着。

案例二,父亲要离开家一段时间,他跟儿子说:“儿子,我走了,你就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我的妻子就交给你,拜托你照顾!你晚上看看门窗关好没有,看看电源关了没有,看看煤气关了没有。”他走了之后,他儿子跟他妈妈的关系变得好极了。原来跟妈妈的矛盾没有了。为什么?不是他变听话了,而是他要尽到照顾好妈妈的责任,这就是责任教育!责任感从哪来的?从把责任交给他开始。你永远不把责任交给他,他怎么会有责任感?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这个指挥棒的指导下走入了误区,在全力追求升学率的学校和“恨铁不成钢”的教师以及“望子成龙”父母的心目中“好学生”、“好孩子”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只注重智育,而忽视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塑造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这是青少年责任感缺失的重要原因。世界终归是年轻一代的,但不是无条件地属于所有青年的,而是属于那些立志为国家为人民服务,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因而,责任教育势在必行。

教学生学会负责,是当今社会民主发展进程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当今社会,是一个日益走向现代文明的社会,相对于传统的即前现代的社会而言,现代社会是一个以理性自觉为基础,以政治民主、经济自由和文化多元为基本特征的文明社会。其结果就是造成了罗纳德˙德沃金所说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显界分,进而带来了个人行为选择的自由自主程度之前所未有的伸张。无论是社会民主的广泛推进还是个体民主意识的增强,民主本身对道德、道德教育有特殊诉求。因为社会民主就是人民的自主、自治、自享,个体民主意味着人能自主、自觉地选择和决策。因此,“民主教育必须成为真正实行民主的准备。……民主教育必须使公民具有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坚实基础,而且必须加强他们的判断力。民主教育必须在个人关心的和努力的各个方面——政治、公共事务、工会活动、社会与文化生活等方面——使每一个人勇于负责和积极行动,并帮助他们保持自己的自由意志,做出可靠的个人选择”

 教学生学会负责,亦是全球化时代因人的共生性存在所作出的必然选择。全球化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潮。当代人与人的关系不仅越来越密切,相互之间的互动不仅更为频繁,而且扩展出诸种新的特征。不论个体生活于何种时空条件下,他绝非是孤立的、自我封闭的,而必定是与他人相互联系的,更突出地表现为人和人是一种共生性的存在。从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而言,每个个体,每个局部、地域、民族、国家都不能置身于人类共同命运之外,他们之间承担着共同的灾难和风险,同样也需要共同的努力来加以解决。20 世纪末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研讨 21 世纪全球教育走向的过程中发现“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和“人的日臻完善”中,必须包括关心社会和关心全球的品质内容,以此充实教育和改革教育,才能解决现代人的生存危机,保证“地球村”建设的生态性。1989 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 21 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主题被定为《学会关心:21 世纪的教育》,学会关心即是“关心个人、他人、群体、全人类;关心社会、经济、生态、全球生存环境;关心真理、知识、学习等生存技能及其人道取向”。“关心”的内涵在这里极为丰富,远远超出日常生活的范畴,从而上升为一种关心的价值观。从本质上说,关心就是人对自身作为关系型存在的发现、认同和情感化。关心可以导致责任的自觉。因此,“学会关心”与“责任生成”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由马克斯˙韦伯在二十世纪初首倡、以汉斯˙尤纳斯等人为突出代表的责任伦理学把“责任”作为一条人人必须遵循的基本的道德律令。这一责任伦理学概念一经提出,便不仅在专业领域内,如哲学、神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而且还通过对日常语言的渗透,强烈地激发并推进了当代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探究,从而引起了广大公众的共鸣。因为责任原则应当说是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着的复杂课题的最适当、最重要的一个原则,而责任伦理这一概念,又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当代社会在技术时代的巨大挑战面前所应有的一种精神需求与精神气质。一句话,责任伦理之所以能够超越学术范围,引起广泛的重视,就在于它适应了时代的精神。教学生学会负责,是学校教育顺应时代精神的必然选择。

2、南平一中的发展需要责任教育

延平文脉从南剑州学独先于天下,在北宋,延平人才辈出,出了状元黄裳、状元应珍。出了大儒延平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以及李侗门人朱熹。“延平四贤”在学术传承上,“南剑三先生”是递相授受的师徒关系。他们先后致力于二程洛学的阐发和传播,为其后继者朱熹开创闽学,集理学之大成,奠定了基础。(明)徐即的一首诗:闽海山川此上游,千年学脉四贤留。南来吾道传心印,虚过一生愧汗流。对延平文脉的传承作了精辟的描述。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延平府知府刘传福创办延平中学堂(即南平一中),地点选在紫云岗,其前身为道南书院。延平学子游酢与杨时学成南归时,程颢目送他们说:“吾道南矣”,意思是说我的道统理学可由他们传播到南方去了。“程门立雪”尊师重教的故事在南平可谓家喻户晓。南平一中传承着正宗“载道南归”、“尊师重道”的血脉。延平中学堂即南平一中。

民国时期,南平的宝珠山教育教学闻名遐迩,具有“文宝珠”的美名。宝珠山的乡绅卢家璧、卢芹香分别任南平一中的校长。根据当时社会的状况,他们在办学中提出“贫而有志,富而有义,苦中有乐,乐中有序。”的育人理念,即责任教育的雏形,在闽北最高学府南平一中落地弘扬,因而造就一批国之栋梁,如文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经济学泰斗邓子基先生;半导体材料学专家阙端麟先生;寄生虫学专家唐崇惕女士等;武有军中的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从光少将、国民党海军上将叶昌桐等一批一中校友。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立校训:诚、毅、勤、实,与古圣先贤的理念一脉相承。南平一中综合办学效益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成果丰硕誉满八闽,在此期间,学校培养出四位省高考状元,教育教学成绩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进入本世纪以来,受省内招生政策和用人机制变化的影响,优秀生源和优秀教师大量流向福州、厦门等沿海学校,造成学校的教学质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社会舆论压力增大。近年来,学校招生规模从14个教学班到20个教学班,再加新教师大量加入,南平一中的办学质量的提升遇到了严重的瓶颈。也就是在这时我担任了南平一中校长。如何传承百年教育文化,开创学校发展的新局面?如何增强教师的危机感,提高责任意识,激发学校上下的创业热情?如何振奋师生精神,树立严谨的教风、学风,推动学校的发展,让百年老校能焕发勃勃生机?开展责任教育成为我的选择。

3、高中生的年龄特征适合开展责任教育

高中生的年龄特征之一就是自我意识增强,追求独立和自主。这样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可以开展自主管理,而在自主管理过程中可以同时开展责任教育。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你们是自由的,因此是负有责任的。”青年学生只有在人格的自由,思想和行为的相对自主中才可能培育出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情感,提高责任能力,践行责任行为。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不仅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又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时期。研究发现高中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自己活动的空间。如做事情不愿意让家长参与,不愿意让家长进入自己的房间。这一阶段高中生智力发展已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正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情感日益深厚、稳定、带有闭锁性。如不愿意与家长、老师表白自己的想法,而是将其隐藏在内心世界或记载到特殊的笔记本中。这说明高中生的 意志动机的独立性主动性、目的性增强,能掌握自己的行为。这些正是开展自主管理、自主教育,培养高中学生的独立精神和独立人格深厚基础,也是开展责任教育的前提和条件。

培养了学生的独立精神和独立人格,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把学生培养成有独立精神和独立人格的人,不仅是社会和教师的希望,更是学生家长的希望。让学生参与自我管理、班级管理、班级管理,就是让学生自己调控自己的行为,自己评价自己的行为,从而获得自律、自醒,从自主走向自立。高中学生有独立精神和独立人格,是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在各种自主管理中他们通过各自承担的工作,管理自我,规范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同时为他人服务,承担一分责任,实现自身的价值,塑造完美人格。学生参与自主管理实践活动,可以解放学生的身心,充分认识到“自我”的存在,意识到“自我”不仅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也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员,班级的事情需要我管,学校的事情需要我管“舍我其谁”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他们在各方面表现出独立的人格和尊严,获得独特的个性发展和情感体验,增长独具的信心和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促进了全面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人在自主意识支配之下能决定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他重视未来希望强调个人行为能在目标之下自主地表现出来从而获得需求的满足。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充满活力和探究精神的生命个本身就具有自主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强化这种自主发展意识培养自主认知、自主调控的能力高中生自主计划、自主体验和自主激励的机会才能调动高中生学习与活动的积极性在自主探索和自我完善中发展生命个性。教育的真正意义就是要发掘人的个性潜能追求个性的自我完善使每位学生的才智得以充分的展示和发挥。总之,高中生的特征具备了开展自主教育的基础,也就有了开展责任教育的前提和条件。

、责任教育思想的践行

(一)确立责任教育的目标

要对中学生实施责任教育,就首先要确立责任教育的目标。根据前文关于责任教育含义的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责任教育的基本目标,即以学生的健全道德人格为导向,培养学生完善的责任品质,使其成为能真正负起责任的人。也就是说,责任教育“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责任情感,提高学生的责任能力,优化学生的责任行为,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我校确立的责任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树立自主选择,自主管理的观念,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使学生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集本的观念。主动向他人学习并对他人负责,使学生树立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观念和主动到社会中学习并对社会负责的观念与行为。为开展责任教育,学校出台《南平一中关于开展“责任教育”的实施意见》和《南平一中“责任教育”三级管理目标》,这是学校开展责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从责任关系的角度划分,明确了学校开展责任教育以“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父母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为我校责任教育的一级目标

1对自己负责。包括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自已的意志品格负责。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学校要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学生确定崇高的人生目标,激发求知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阳光健康的心态,让学生树立为自己的行为和品德负责、为自己的学习和前途负责,为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的意识。

2对他人负责。在校园生活中对他人负责,主要要教育学生对同学负责、对老师负责。开展“关爱他人”教育,结合“学生成长伙伴制”,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在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携手共进,快乐成长的氛围。开展“尊师爱生”活动,融洽师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3对父母负责。中国自古就有在家行孝,为国尽忠的传统。现在的学生,很多人不理解父母的付出,无法与家长正常沟通,甚至顶撞父母。因此,教育学生听从家长的正确教育,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经常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是很有必要的。为此,开展感恩父母的教育,让学生心存感恩之心,体谅父母辛劳,善于与父母沟通交流,正确对待父母的批评教育,做一名孝敬父母的人,这就是对父母负责。

4对集体负责。让学生明确如何使个人的行为遵循集体的规范,个人的利益服从集体的利益,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能力。如开展“我和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团合作能力和维护集体荣誉的责任心,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起团队意识,让学生知道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还社会和他人的关心帮助,继而懂得感恩社会,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开展集体活动让学生学会容忍、学会放弃、学会控制;也让学生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负责。

5对社会负责。个人的一切源于社会,作为社会的一员,要努力回报社会,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要主动关心社会利益,维护一切公共设备,讲究公共道德和公共卫生,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关爱家园,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如开展“关注社会”教育,逐步培养学生树立遵纪守法,遵守公共秩序,讲究社会公德,保护环境的意识,帮助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公民。

(二)教师践行责任教育

1、尽责

1)榜样示范,激发责任意识。开展“最有责任感的老师”评选活动。在校内采用民主投票方式,各年段和行政后勤推荐出候选人。然后采取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校行风评议员现场投票,社会各界人士网络投票,校务委员会投票,通过三结合的方式评选出最有责任感的老师,之后进行先进事迹宣讲,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活动增强老师们的责任意识,积极向学生、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2规范管理,强化责任行为制定和完善各部门的管理制度,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规范教职员工的教育教学行为。组建由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参加的值日教师队伍,实行全天值日巡视制度,对学生早读、晚自习、寄午、寄宿等重点时段的管理,从细微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突出教师细节管理,严格落实集备、教研、授课、作业、辅导等环节的规范要求,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2、负责

1)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制定针对每个学生的质量评估体系。一是构建质量评估体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针对教师普遍存在的只关心学生考试成绩简单排名和只关注优秀生的弊端,积极探索建立面向全体师生的新型质量评估体系,着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是建立学生学业质量目标跟踪档案。每位学生的目标跟踪档案,由学生和家长共同确定理想奋斗目标,每次大型考试设定55%的优秀线和95%的合格线,使学生明确自身定位,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下不断进步。是改革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以任教班级的平均分和班级优秀人数、合格人数所占年段的比重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重要指标,引导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建立教师激励机制设立高考教学质量奖励金,激励教师加强教学研究,全力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在校友的支持下,设立200万的“邹俐琼奖教基金”,评选出一批名师和骨干教师,给予特殊的工作津贴,充分调动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工作热情,有效发挥专家型教师的引领作用。

(三)学生践行责任教育

1、责任意识和责任情感教育

1读书演讲活动。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启迪学生“责任”的良师益友。通过“读书节”活动为学生推荐好书开展读一本好书、开一次主题班会、出一期板报、写一篇读后感的活动。从学生读后感中精选出一部分优秀文章,开展《我们因负责而可爱》、《责任在我心中》、《我们在负责中成长》、《诚信是金》、《我与文明同行》等主题演讲活动,加深学生对责任的理解,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同时,为责任教育打造良好的氛围。

2“最有责任感的学生”评选活动。通过现场演说投票、网络投票、教师投票三结合的方式评选出最美一中人——最有责任感的学生。让讲述自己以点滴尽责,感染更多的人,做好力所能及的事;让学生以自己作为班长、组长承担着对集体的责任;让学生以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让他懂得家人的艰辛让他更爱家……活动的可以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激励广大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理解责任,落实责任。

2、责任意志和责任能力教育

通过开展自主管理实践活动,即班级自主管理、社团自主管理、学校自主管理等,培养学生的责任意志和责任能力创办学生自主管理实践活动中心,为学生自主管理提供平台。学校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实践活动中心,中心包括:学生发展服务中心、学生社团联合会、学生联合会、学生仲裁维权委员会、学生邮局。“学生发展服务中心”配备了相应的设施,便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学生社团联合会和学生联合会便于学生能够自主管理社团和班级组织;学生仲裁维权委员会成为联系校方和学生的桥梁;“学生邮局”的成立培养学生服务他人的理念,为在校贫困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平台。学生自主管理实践活动中心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

开展学生成长伙伴制活动。为解决传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说教、笼统等突出问题,学校针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改变教育观念,探索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德育方式。遵循“携手共进,健康成长”的宗旨,本着“人人拥有好伙伴,人人成为好伙伴”的目标,班主任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在学生双向自愿的前提下,帮助班级学生建立伙伴关系,通过有计划的引领和指导让结对伙伴尽自己所能给对方精神上的鼓励和学习上的帮助,进行伙伴之间生活、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让彼此充分体验身边伙伴的关爱,切实达到互帮互助、取长补短,更加勤奋地学习,快乐地生活。 我们要求“学生成长伙伴制”具体要做到“七个一”:交一个好伙伴、交流一本好书、学习一种好习惯、掌握一项新本领、取得一个学科成绩的进步,同做一件好事、进行一次团结互助竞赛。“学生成长伙伴制”的教育价值在于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生命的充实感,获得亲情,得到亲情的抚慰。

3责任习惯教育

为了使责任教育落到实处,打造良好的校风重点开展一日常规教育活动。我校规定了学生在校一日常规:佩戴校牌,准时到校;语言文明,行为礼貌;尊敬师长,同学友好;认真值日,一日两扫;保持卫生,责任不小;走廊缓行,不喊不闹;遇见客人,礼貌让道;集合迅速,认真做操;上课专心,积极思考;自习肃静,作业不抄;爱护公物,珍惜花草;一日常规,时时对照。

四、责任教育的成效

南平第一中学坚持围绕“责任教育”这一主题,开展了制度化、规范化、序列化的责任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如今,“责任”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灵,“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已成为学校师生的座佑铭。

1.课题研究引领德育内涵式发展。我校“引导学生自主管理,落实责任教育”主题课题研究分别经省教育厅、省教科所评审批准立项为省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社团“自能发展”运作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被福建省教育厅确定为2014年省级德育研究专项课题,获得专项资金支持,并申报南平市教育教学成果。学校每学期定期召开《基于责任教育的高中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探究》课题阶段小结暨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围绕“高中生自主管理”主题,班主任代表交流了开展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与收获,课题研讨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我校德育工作内涵式发展。

2.班级管理自主。创建责任教育特色班级活动,各试点班级根据班级自身发展的情况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开展“专人专项,共和共赢”、“班委轮值,自我管理”、“自律自省,自主自强”、“感恩于心,回报于行”、“诚信考试、无人监考”、“学习互助,优势互补”等主题鲜明的自主管理班级创建活动,探索班级自主管理新方法。如在“感恩父母”责任班级的创建活动中,班委组织学生在家长会上给家长写一封信,在母亲节、父亲节这些特殊的日子里给父母送上一份小礼物,周末早上为家长做一份早餐等活动让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也促进了家庭对学校工作的认同感。

3.学校管理自主。为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学校在学生会原有架构的基础上成立了以学生为主的膳食管理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和校园安全管理委员会。膳食委员会代表全校师生和家长参与食堂监督,加强食堂与师生的双向信息沟通,开展“最美食堂阿姨”评选活动,食堂打菜体验,协调师生与食堂之间的关系;宿舍管理委员会在宿舍区组织寄宿生们开展文明宿舍创建活动,积极做好卫生检查,财产保护,安全防范等宿舍管理工作;校园安全管理委员会向师生们宣传安全知识,组织策划安全教育活动,开展安全隐患排查等工作;学生会带领学生进行各班级日常规范的督导、检查、评比,采用“疏导法”、“错时法”等措施提高管理效率,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生自治组织让学生转变了角色,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学校的管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4.勇担社会责任。学校社团以“自能发展”为模式,让学生在志趣相投的基础上去做事,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提高自主活动、自我管理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每学年暑期,校团委都组织团员青年赴延平区茫荡山宝珠村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爱心支教、竹山除草、国家农业政策宣传、花卉种植、心理健康拓展训练、慰问高龄老人等项目,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接触了社会,更多地进行了人际交往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促使责任教育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模联社围绕着“中东马德里和会”、“2014年未来领导人峰会”等话题真正模拟国际会议去处理国家矛盾及冲突,在游说中感悟世界,在思辨中体味责任;数模社结合数模理论对闽江水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课题《基于数学建模研究的闽江南平段水污染情况分析》荣获福建省第30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并获本届科技创新专项奖,授予自然科学基金1000元,社团组织社员到闽南师范大学展开交流活动,同时参加“丘成桐中学数学奖”,获得南部十三省赛区三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赛区一等奖获奖队伍进入全球总决赛,代表南部赛区前往清华大学面对国际知名数学家进行答辩,最终获得鼓励奖;汉服社开展了中秋祭月、“情系汉家裳,心连中秋月”等中秋系列活动,向社会宣传传统文化、展示汉服魅力;青春行动志愿者定期到福利院、老人院开展活动,为他们送去温暖,深入街道、社区、公共场所清扫环境,捡拾白色垃圾……责任教育就这样在一次次活动中得到了落实,同学们的责任意识也不断增强。

当然,责任教育任重而道远,学校还需创造性的设计活动方案,开展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教育活动,尤其要大力打造充满责任意识的校园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深入的影响学生,使责任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一种自觉的追求,以至成为学生生命的有机部分,与学生的成长和使命同行。

 

主要参考文献:

1.《让责任心的种子扎根于学生的心灵》徐军民 王娜《中国教师》 201006

2.《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17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改革目标”

4.《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1978年第一版

5.《高中生责任教育的探究》东北师大硕士学位论文 王哲第5-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4 年,第 152-153

7.《精神现象学》黑格尔.商务印书馆,1979 248-254

8.《论人的责任》马志尼著,吕志士翻译. [M].商务印书馆,1995.98-103

9.《突发公共事件中公民道德责任问题研究》《道德与文明》201306

10.《中学生责任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伍国峰 15-17

11.《世界伦理道德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年一版一印 李水海 主编

12.《萨特的存在主义三原则在<动物园故事>中的体现》郑州大学外语学院 刘鹏飞

13.《学校责任教育论纲》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崔欣頠 132-133

14.《从责任伦理角度浅谈中国灾难性新闻报道》宁燕 新闻世界 200906

15.《责任伦理:现代社会伦理精神的必然诉求》高湘泽

16.《谈谈高中生自主发展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陆宝初

17.《试论责任和责任教育》赵文静 《山东教育科研》200010 15-17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紫云岗24号 电话:0599-8853660、8849859
备案:闽ICP备09034032号 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