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德育研讨  
 
德育是什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0912    更新时间:2013/11/18
 

 南平一中   欧捷

   中小学德育工作是一个最需要与时俱进的工作,德育的理念要不断跟进,德育的方式要不断创新,尤其是现今德育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诸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网络的进一步普及、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等,都给中小学德育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从事负责学校德育工作一段时间以来,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了一些思考,总结以下文字,仅供大家参考:

一、德育是教育目的,需要建立全员德育的机制。

案例1:电影《都孤儿》片段

情节:孤儿奥利弗在孤儿院长大,后来被卖到一家棺材店当学徒,因不堪店主和店员欺凌,从棺材店逃到了伦敦。他举目无亲,走投无路,后被一个偷团伙收留,其头目费金想尽办法教奥利弗偷东西,并在其过程中运用了诱导示范、寓教于乐、鼓励奖赏等方法。

请问:

1、费金教奥利弗偷东西是教育吗?

A.是      B.不是         C.是,但是有害的教育

2、费金是教育工作者吗?

A.是      B.不是         C.是,不过有害

分析在片中,费金并没有强迫奥利弗去偷东西,而是先进行诱导也没有用灌输的方式去教他,而是循循善诱、寓教于乐同时也没有急于让奥利弗出去偷,而是先给予了详细指点先学会偷东西的技巧。假如费金是在教奥利弗一套正当的营生,那我们就可以说他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家,或者说如果将这套方法用于我们当今的教育实践,将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而关于“费金教奥利弗偷东西是教育吗这一问题,大家都是持否定态度的,原因就是偷东西不是一件好事而是对他人对社会有害的。当“教”“教育和“教唆”同时出现时,我们就可以看到“教育”的一些特性。在《说文解字》 中,“教”指“上所施下所效也”,“育”指“养子使作善也”。因此教”是中性词,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没有价值判断在里面;“教育”则意味着一种肯定,倾向于褒义。“教唆”这是贬义词,包含了否定的含义。所以在上述案例中,费金的行为充其量也只是“教,更确切地说是“教唆”,而不是“教育”,当然他也不是教育工作者,而是教唆犯。同样,在英语中,有“teach和“educate”两个词,其中“teach相当于汉语中的“教”,其内涵只是传授技能,而当表达从事教育工作时,则用“educate”一词。可见,无论中外,“教”和“教育”之间都是有含义上的不同的。而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教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

自解放以来,我国一直将德育、智育、体育看作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看作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如毛泽东在建国后不久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跟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里所说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 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说法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它们都是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里面谈到了德育、智育、体育问题,是在目的层面上界定德育、智育、体育的。多年来我们这么做都是正确的,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还有另外一种传统,即不把德育看作教育目的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将其看作学校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产生了一种错位。 正确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教育有很多目的,促进人的道德发展的是德育,促进人的智力发展的智育,促进人的身体发展的是体育,学校要实现这些目的需要做许多工作,如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后勤服务工作、科研工作以及其他一些辅助性工作。工作和目的的关系是:任何一个目的都不是通过一项工作来落实的,而是通过各项工作来落实的,即德育、智育、体育分别都是通过学校各项工作来实现的。同样也可以反过来说,任何一项工作都不仅是反映一种目的的,它还必须关注多个目的的实现。如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还必须包括促进人的道德、审美等方面的发展等目的。各项工作都是如此,它们与各种目的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交织在一起的一种复杂关系。下图清晰地表示了教育目的和学校工作的位置和相互关系:

关于德育是工作还是目的的争论,看起来是一个理论问题,但一在实践中得到反映,就变成了学校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模仿教学工作,建立了一整套“德育工作”的制度与话语体系,学科教学有教学工作规程和各科教学大纲,于是我们便制定各种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纲要;各科教学由专职教师担任,于是我们也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德育工作者队伍;从事德育的专兼职人员是“德育工作者”,而从事教学、管理、服务工作的人员就成了“非德育工作者”,教务处和总务处就成了“非德育机构为了加强对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的管理,我们把原先的教导处一分为二,教务处管教学,德育处或政教处管德育。如此分工,本意是为了加强学校德育。殊不知,如此定位德育,非但在实践中削弱了德育,降低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而且改变了德育的性质,使之从“教育目的”沦为了“教育手段”。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等许多原因,我们虽然不能完全摒弃“德育工作”这样一个概念,但我们知道要淡化把德育当工作抓的意识,强化德全员育德的理念。是否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具体措施,供大家讨论,如:

方法一:建设班级教师集体。这不是一个新做法,是自解放初以来,我国教育界对前苏联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思想的借鉴但今天有些观点巳经退化掉了,比如我们今天讲的班集体就是指的班级学生集体,最多也是只把班主任包括在内,而原来的班集体则是指班级学生与其所有任课教师共同构成的集体。因此班集体如果细分的话就是班级学生集体和班级教师集体。班级教师集体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负责,对德育也是如此。班级建设有成绩,功劳不是班主任一人的,而是整个班级教师集体的,同样对于出现的问题也要共同承担。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有些学校就实行了这样的做法,即学校不单给班主任发津贴,奖金的发放具有灵活性和多元性学校按照班级建设成绩将不同数目的奖金发给教师集体,至于在教师集体内怎么分配学校不管,但谁拿奖金谁就要负责。

方法二:建设班级教师德育责任制,即学校对教师进行考评的时候,有一项是考查教师对班级德育建设的参与程度,且这一评定要是参考班主任和政教处的意见这样就会激励任课教师参与班级德育建设。

方法三:班主任制与导师制并行,减轻班主任工作负担,比如福州一中科任教师就必须参与到学生公寓寄宿生管理的网络体系中。

二、降低德育重心,加强基础道德教育

案例2:春秋战国时期,强弱国家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人口数量,鲁国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国家,人口问题一直是一个大问题,因此鲁国法律就有一条规定:如果有本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那么鲁国人出钱将其赎回来之后,可以到国库去报销。这一制度就是要鼓励大家去赎人,没钱借钱也可以去赎,因为本人不会受到任何损失。子贡是孔子的徒弟,很会做生意,有一次他在齐国做生意赚了钱,遇到一个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就把他赎了回来。回来后有人提醒他去报销,结果子贡公开予以拒绝,不要国家给的赎金。

那么就请大家讨论一下,子贡赎人还拒领赎金的行为是一种好的行为、一种值得表扬的行为吗如果从今天的角度想,我们的老师最有可能的反应是什么?一定是大 加表扬,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表扬他表扬谁呢?这是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成绩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如果被一些宣传部门听到了也会把他作为一个典型加以宣传,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对子贡的行为如此加以表彰会带来什么后果?可能会事与愿违,如果不对子贡如此加以表扬,那很可能许多鲁国人见到同胞都会把他们赎回来,因为他不必担心经济上的负担,这一道德要求许多人都能做到;但是自从有了子贡这样一个 好榜样、一个道德高标,许多人反而不敢再去赎人,即使赎了,人们也不敢再去国库报销,因为有子贡在哪里作比较,去领赎金会被人指责为道德境界不高。这样,人们就会想了:花钱赎人不能报销,可能还要被别人指责,还不如装作没看见好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都主张要表扬子贡,而孔子却对子贡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孔子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你开了一个坏的先例,从今往后不会再有鲁国人肯为同胞赎身了,你接受国家补偿的赎金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和声誉,但是你拒领赎金会破坏国家那条很好的法律。” 这并不是说子贡违反了国家法律,而是说国家制定这一法律是有道理的,但他的做法反而使它得不到实施。有一位学者对这件事作评论,说道:鲁国立那条法律是为 了鼓励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就可以惠而不费地做一件大好事,哪怕暂时没有预付赎金的能力,也应该去借来赎金为同胞赎身,因为本人不会有任何的损失;子贡的错误就在于子贡将原本人人都能够达到的道德标准超拔到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即道德高标。该学者和孔子担心的都是一样的:如果鲁国君主听到子贡之举龙颜大悦,下令通报、嘉奖、宣传乃至推广,那么推一种后果就是表面上社会道德水平会提高,因为人人都会表态说要向大公无私的子贡学习,而事实上社会道德水平则会下降,因为人们头顶上悬了子贡这样一个道德高标,谁要是再把同胞赎回来还要到国库里领赎金的话,会被人们指责为道德不高。这样赎人的行为就受到了抑制,因为实际上很少有像子贡那样是损失了一大笔赎金之后还不至于影响自己的生活。即使有这种经济条件,也很少有人有子贡那样的道德境界。

这个例子在学校德育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道德和道德教育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大多数人,不能把个人化的道德抉择当做普遍化的道德标准加以提倡和推广。子贡赎回同胞且不愿意领赎金,这是他个人道德高尚的一种表现,这种个人选择不应该普遍化为一种道德要求强加给大多数人,这样做事没有好处的。

二、道德和道德教育不是跟人作对的,而是要尊重道德主体的合理利益的。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需要道德主体放弃一定的合理利益,但这种放弃绝不是无条件的,那种无条件要求人们放弃合理利益的道德和道德要求是不会有生命力。

三、道德和道德教育要区分层次,注重实效,关键是要从基础做起,从起码的道德要求做起,把德育的着眼点放在多数学生身上,加强基础道德教育。先做到这一点再有更高的道德追求。假如有两个老师要求学生对人要有礼貌,其中一个老师说对人要有礼貌这样别人才会喜欢你,帮助你另一个老师说对人要有礼貌,这是尊重人的一种表现。其中前者说的跟道德不道德没有关系,他只是在传递一种生活的智慧;我们通常更愿意说后者是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因为后者提到了“尊重别人”。文明礼貌本是一条礼仪规则,当它隐含着一种尊童人的目的时就变成了一种道德规则,所以越低层次的道德要求就越隐含了更高层次的道德追求,反之,较高层次的道德追求必须通过较低层次的道德原则来实现,较低层次的道德原则要通过再低层次的道德规则来实现。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德理想层次的教育时,不要忘了要通过低层次的道德规则来实现;而当对学生进行规则层次的教育时,也要在恰当时候把学生引向更高层次的道德追求。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对学校德育内容的分析中给出了一个框架:德育无非是为人之德、为民之德、为事之德、立生之德,每一种道德都有其核心,抓住了这个核心,效果就会显示。诚实守信是为人之德的核心,负责任是为事之德的核心,爱国是为民之德的核心,热爱生命、追求自我完善是立生之德的核心。其中诚实守信比起仁爱来说要求似乎低了一些,但是要一辈子做到其实不容易,它几乎渗透到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小到不说谎、守时,大到对祖国对事业的忠诚与坚守,这是诚实守信作为基本操守的实践性表现。伦理学家何怀宏在《底线伦理》书中说到“你可以做不到舍己为人,但你不能够损人利己;你可以不是圣贤,但你应该认同道义和人道;你可能攀升不到道德的最高境界,但是道德的最低下限必须坚守,那可是人类的最后屏障”。人作为群居动物,就应该有游戏规则,没有规则的社会是崩溃的,起码的道德底线应该坚守。

三、重视在道德实践中的情感体验与心灵感悟

案例3:在20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新泽西州市郊一座小镇,一所中学里有一个由26个孩子组成的班级。他们中所有的人都有过不光彩的历史,有的吸毒,有的进过少年管教所,有一个女孩子甚至在一年之内堕过三次胎。这个班级整天乌烟瘴气,上课时,学生有的坐在桌子上,有的坐在地上;三五成群旁若无人的聊天,脏话满天飞……没有一位老师愿意进这个教室,几乎没有一位老师能够顺顺当当上完一节课。家长拿他们没有办法,老师和学校也几乎放弃了他们。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菲拉的女教师接了这个班。新学年开始的第一天,菲拉没有像以前的老师那样整顿纪律,先给孩子们一个下马威,也没有板着面孔,给他们以威严。也不知为什么,菲拉走进来,教室竟然静下来了。也许是开学的第一天,也许是换了菲拉这位年轻漂亮朝气勃勃的新老师。菲拉笑眯眯地看着这26个孩子,给他们出了一道选择题:
    有三个候选人,他们分别是——
   A.笃信巫医,有两个情妇,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
   B.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每晚都要喝大约一公升的白兰地,而且曾经有过吸食鸦片的记录;
   C.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的习惯,不吸烟,偶尔喝点酒,但大都只是喝一点啤酒,年轻时从未做过违法的事。
    菲拉要求大家从中选出一位在后来能够造福人类的人。无庸置疑,孩子们都选择了C。然而菲拉的答案却令人大吃一惊:“孩子们,我知道你们一定都认为只有最后一个才是最能造福人类的人,然而你们错了。这三个人大家都很熟悉,他们是二战时期的著名人物:A是富兰克林·罗斯福,身残志坚连任四届美国总统。B是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C的名字大家也很熟悉,阿道夫·希特勒,一个夺去了几千万无辜生命的法西斯恶魔。”孩子们都呆呆地瞅着菲拉,他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孩子们,”菲拉接着说,“你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过去的荣誉和耻辱都只能代表过去,真正能代表一个人一生的是他的现在和将来的所作所为。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吧,从现在开始,努力做自己一生中做想做的事情,你们都将成为了不起的人才……”。这些学生默不作声,静静地思考着,他们各个坐得直挺挺的。教室里第一次这么安静。
    正是菲拉的这番话,改变了26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这些孩子都已长大成人,其中的一些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骄人的成绩,有的做了心理医生,有的做了法官,有的做了飞机驾驶员。值得一提的是当年那个个子最矮的也最爱捣乱的学生罗伯特?哈里森,今天已经成为华尔街上最年轻的基金经理人。

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和生活感悟。脱离实践和感悟,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另一方面,完整的道德品质由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共同组成。行为是一个关键因素,是道德品质的落脚点。如果道德教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却不能使学生付诸于道德行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废、收效甚微。
  为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教育部门从小学到大学都编写了的相应教材,学校开设了专门的课程。可是,我们认真思考一下,经过专家们反复咀嚼的德育内容,再经过老师的手喂给学生,效果会怎样?今天的中小学生,从小就会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可到学校食堂看看,浪费仍是惊人,为什么?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看来我们早已习惯拿现成的果实去喂养孩子了,因为如此喂法,孩子会长得又白又胖,可是一断奶,又变得又黑又瘦了。
  “重在参与”作为德育的立脚点是最合适、最恰当的。德育不应总是在课堂上套话连篇,给学生喂现成饭,也不应总是让学生吃现成饭,不应是只看结果,而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实践、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过程,让他们的思想感情在实践中受到震撼和感染,在过程中得到孕育和熏陶。只有这样,也只能这样地让学生自己去尝人生百味,去经世间风雨,从而获得真知实感和心灵的升华。

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校园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形式。学生活动要丰富多彩,更应该喜闻乐见。学校要以活动为依托,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坚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群体,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要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并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文体活动、节日活动等结合起来,形成一批“品牌活动”,寓教于乐,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比如远足拉练活动,不仅仅就是一次野外暴走,也许就会成为某个同学记忆里的一个美好片段,记忆里,没有对安全的担忧,更多的是与同学共同经历艰辛、团结互助后的欢愉。 

舞台永远是学生的。学校要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就要为他们搭建起各种各样的舞台。因为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用理论阐述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实践中一点一滴的体验出来的。只有让学生站在台上并成为主角时,学生才会由心底认识到各种道德品质的价值与意义。

德育是践行性的是需要智慧思考和扎实行动的德育是全方位的,全程都有的德育需要润物无声的渗透和浸染,而非暴风骤雨般地灌刷;德育的高效就在扎扎实实的常规中实现德育需要教师的行为时刻严谨,……德育是什么,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思考。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紫云岗24号 电话:0599-8853660、8849859
备案:闽ICP备09034032号 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