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16-2017学年  
 
福建理学先驱章望之
 
作者:刘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934    更新时间:2017/12/12
 

淡心利禄,逸致天涯

 

章望之宋仁宗时人。字表民,福建浦城人。是章仔钧六世孙,章仔钧第四子章仁嵩支派章得贤第二子。少时丧父。章望之潜心读书,钻研学问,志气宏远。博学多才,为文锋发韵流。风骨峭峻,倜傥不羁。长于议论,鞭辟入里,有卓异的思想和不平凡的举动。制科第一。象荫为秘书省校书郎,监杭茶库。逾年,即辞疾去。贤良方正科,是选取德才兼备的好人品的科目。章望之投状应试,但因伯父在相位,以避嫌而被制止。又上书论时政万余言,而没得到答复。

母去世,章望之痛心疾首,居丧时,超过丧制,因过度悲哀而损害健康,使之消瘦骨立。服除,游学于江、淮间,栉风沐雨,风餐露宿,裘弊金尽,常常要为衣食而操劳。他没有后悔,友人劝他出仕,但他没有答应。

望之兄拱之,字君肃,悉心研究儒家经典,著有《春秋统论》二十五卷。皇三年(1051)任晋江令,以事忤逆泉州知府蔡襄,蔡襄很是愤怒,罗织罪状,陷入于罪,诬拱之贪污受贿,拱之被贬,实在大谬不然。望之手足情深,奋袂而起多次号泣,赴朝廷为其兄辩诬。蔡襄正是显贵之时,很久冤屈都不能申,真是覆盆之冤。但望之上诉不已,上十余章。起狱数年,朝廷进行复查,拱之冤情终于得到辨明,官复原职。蔡襄历官皆号精明,唯有加罪于拱之这事为士论所议。宋《名臣言行录》有蔡襄“朝端风采施之外服或过之论”。当然,这是蔡襄生涯中一个谬误,但瑕不掩瑜蔡襄不失为名臣。拱之后升为驾部员外郎通判袁州府。

拱之不白之冤得到伸雪后,望之又开始游历,过夙兴夜宿、忱石潄流的生活。北至河北、山东,南至湖北、湖南,西至陕西、甘肃,东至江苏、浙江。山水胜处,无所不历。

宋仁宗恩赏望之,迁太常寺太祝、大理评事。嘉五年(1060),翰林学士欧阳修、韩绛,知制诰吴奎、刘敞、范镇等大臣共同荐举望之。欧阳修在《举章望之、曾巩、王回等充馆职状》中认为“高材实行,亦莫多得”。而“秘书省校书郎章望之,学间通博,文辞敏丽,不急仕进,行义自修,东南士子,以为师范。臣今保举,堪充馆阁职位。……如后不如举状,臣甘当同罪。”宰相也想稍微使用望之,担任建康军节度判官,章望之不慕宝马香车,不追求锦衣玉食,不去就任。又任命他知乌程县,并催促他,但他还是不同流俗坚决不受命,于是以光禄寺丞致仕。

章望之著作有《救性》、《明统》、《礼论》、《四贤传》、《表民文集》三十卷。《宋史·章望之》称他:“其议论多有过人者”。

 

捍卫孟学,贬斥异说

 

福建理学先驱者中,倡道最力、影响最力者,首推陈襄,他是闽中提力倡理学第一人。陈襄(10171080),字述古,宋侯官(今属福州闽侯)古灵村人。学者称古灵先生。他在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时年25岁,即任浦城主薄,权知县事。任期三年,在任内,他选城东龙头山右创建学宫,招收当地弟子,亲自授课。学校颇获盛名,吸引远方几百人来浦城求学。他要求学子通经术,明义理,辟异端,尊儒学。是他在福建最早进行理学实践之地。章望之与陈襄有较多的交往,在外还互通书信。在一封陈襄《与章表民书》中,对章望之不求仕进,遨游山水,说:“隐居求志,古人尚之,某持是心佩是言久矣。贪贱不能自计,因循于今未之能行,今表民率先能行之,介如石然无所疑,顾非夫信道勇果不能如是,某心悦而诚服也。……表忆因贤者隐也。”(陈襄《古灵集》卷十四)

孟子(约前372-前288),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字之與。以孔子继承者自居,以称为亚圣。“性善说”是他的主要学术观点。章望之推崇孟子的性善之说,他是纯儒,抱诚守真,对违反孟子学术的异端不相与谋,不遗余力进行辩驳,不同凡响。荀子(约前313-前238),战国末赵国人,名况,字卿。出身儒家,尊崇孔子,又广泛吸取各家精华,著有《荀子》传世,他反对孟子“性善说”,主张“性恶说”,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扬雄(前53-后18),一作杨雄,西汉末年的一代大儒,身兼文学家、思想家两种身份。他主张性善恶混说。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提出自尧至孟轲一脉相承的“道统”说,以道统继承者自任。又是文学家,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提出性三品说,即将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他认为上品之人,生而知善;中品之人,可以通过学习使之为善;而下品认之为恶不悛。章望之定孟学为一尊,慎终如始,对这些衮衮诸公进行踔厉风发的批驳。章望之指出这些都是与孟子性善说背道而驰的,认为他们的性论 “违背先王之道,万人唾弃之”。在理论上是错误的,道德教育上是有害的。他肯定孟子所说的人性本善,人人都有天赋道德意识,人人都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

10091059),北宋建昌军南城(今属江西)人,字泰伯,世称旴江先生。开启后世功利学派之先河。他博学通识,尤长于礼,重实用,反对孟子,著有《常说》以驳孟子思想。他认为“礼”,应包括衣、食、住等内容,提出仁、义、智、信都出于礼之说。望之不同意李觏有关“礼”的观点,专门著《礼说》进行驳斥,认为仁义礼智信皆出于性,不出于礼。他说:“人性莫非善也。有恻稳之心,仁也;有羞恶之心,义也;有恭敬之心,礼也;有是非之心,智也。有不欺之心,信也。”他认为有志于学的君子所要做的就在于“养心治性”。

福建理学先驱者都尊儒家之学,好古志道,反对佛道。海滨四先生之一的周希孟(10091083,字公辟)竭力反对异端邪说,辟佛尤力。章望之也同样反对佛教、道教,说:“释、老二氏之法蠹惑天下。”

章望之为了捍卫孟子学术,连与他关系甚密,并且向朝廷极力推荐过他的欧阳修的学术观点也进行批驳。欧阳修提出,梁为正统,章望之也不顾情面站出来反对,著《明统》三篇阐述自己的看法。

在欧阳修编写《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时,发生了梁宜不宜的帝记之争。梁太祖(852912),姓朱,名温。宋州砀山(今属安徽)人。唐末参加黄巢起义,后降唐。唐僖宗赐名全忠。击败秦宗权、朱瑄、李茂员、朱瑾等藩镇,挟制唐昭宗,进爵梁王。天祐四年(907)弑唐昭宗及哀帝自立,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薛居正撰梁、唐、晋、汉、周事为《五代史》朝廷又命平章事、监修国史李昉(925996)等编次前世年号为一篇,藏之秘府,昉等以为梁为伪,史不宜为帝纪。欧阳修纂《五代史记》时,司天使所用崇文,承后唐,将唐哀帝的帝年天祐一直延至十九年后唐建立止,将后梁所建开平、乾化、凤厉、贞明、龙德的帝号尽黜。欧阳修认为“五代之得国者,皆贼乱之君也,而独伪梁而黜之者,因恶梁者私论也。”又说“彼有梁之土地,臣梁之吏民,立梁之宗庙社稷,而能杀生赏罚以制命于众人,则是梁之君矣,安得曰伪哉?”(《欧阳修全集》卷十六《正统论》下)

章望之《明统》认为,梁是贼乱之君,是杀了唐帝而建立的国家,破坏了天下的正统,负有大恶。同时认为,天祐四年,唐哀帝被弑后,各王都拟帝制,而晋王李克用独守臣节。次年,李克用将死,给其长子李存勗三矢,说,必报梁、燕、契丹之仇。李存勗即位后,追谥其父李克用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李存勗牢记父亲遗言,打着唐的旗号,征战十余年,北却契丹,东灭燕,灭梁后,于元祐二十年四月,改天祐二十年为同光元年,史称后唐。从天祐四年,唐哀帝被弑,一直延用唐天祐年号,至二十年。说明唐哀帝被弑之后,李克用与其子李存勗一直打着唐的旗号,使用唐哀帝的年号,直到灭了后梁建立后唐政权,为正统,而后梁为伪。

这场正统之争,章望之与欧阳修对垒,是君子之争,断非意气之争。章望之对学术观点坚定不移,不管是谁,都决不盲从,不附合,不为情牵,只问是非,体现了他的风骨,浩然之气,令人敬佩。

 

广交贤士,一片冰心

 

章望之与当时诸多名公大卿、硕学通儒交游,他们一往情深,相互以诗文抒发情感,交流学术心得。、

最早与章望之交游的是前面已提到的海滨四先生之首的陈襄。他们除书信来往外,还相互唱和。庆历七年(1047)至皇祐三年(1051),陈襄任仙居县令时,写了一首《仙居县树岩老亭》,诗中表达岩头亭是修身养性的好处所。章望之和诗一首,称:“读《诗》明治乱,学《易》体盈虚。……频许相从否?吾将当故庐。”就是说,如果陈襄同意,章望之也盼望迁此,共同读《诗》学《易》。可见他俩一体同心。

除陈襄外,章望之对海滨四先生的郑穆、陈烈、周希孟都很敬重,深知其学术真缔,著《四贤传》彰显他们的学术、业绩。吕希哲,字原明,寿州(治在今安徽寿县)人,是与司马光同心辅政的吕公著子。少从宋初三先生孙复、石介、胡瑗学,复从二程,张载游。宋元祐中,为崇政殿说书,导帝以正心诚意为本。著有《吕氏杂说》,此书载:“陈烈季甫、周希孟公辟、郑穆闳中、陈襄述古,穷经苦节,以古人相期,故当时有四先生之号,望之作《四贤传》行于世”。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天圣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一。景祐三年(1036),权知开封府范仲淹言事忤宰相,落职,贬知饶州。欧阳修为之抱不平,责备谏官高若纳,为范仲淹申辩。六月,欧阳修降为峡州夷陵(治所在今湖北宜昌西)令。章望之“一身千里来”拜访欧阳修。回乡时,欧阳修作《送章生东归》诗,勉励他“子年方少力可勉,往与夫子为颜回。”庆历三年(1043)六月,章望之还特以自己的名字向欧阳修请字,欧阳修给他取字“表民”。欧阳修告诉章望之:“古之君子所以异乎众人者,言出而为民信,事行而为世法,其动作容貌皆可以表于民也。”又赞说:“章君儒其衣冠,气刚色仁,好学而有志。其絜然修乎其外,而煇然充乎其内,以发乎文辞,则又辩博放肆而无涯。是数者皆可以自择而勉焉者也,是固能识夫远大者矣。”欧阳修认为我给你取字表民是恰当的。(《欧阳修全集》卷四十四《章望之字序》)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庆历进士。宋熙宁三年(1070)拜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王安石诗文雄健,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与章望之年龄不相上下,而且友谊深厚。《王安石全集》中有《邀望之过我庐》、《与望之至八功德永》、《闻望之解舟》、《送望之赴临江》等诗,可知他们友情。在《闻望之解舟》中有:“子来我乐只,子去悲如何。”句,情见乎辞,可谓情深潭水。

韩琦(10081075),字雅圭,是个鼎鼎有名的宰相,他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时人称为韩、范。章望之与他也是相知。韩琦是相州安阳(今河南人)人,汉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为魏王,定都于此。魏宫的眧阳殿瓦磨制成砚为世人所重,片材无异圭璧珍,但埋没在旷野荒榛中。章望之写诗给韩琦,请求他寻一古瓦砚。韩琦将他“朝搜暮索劳精神”、“遗基坏地偏刓窟”而得到的一片完整殿瓦,经过“累日磨砻”的瓦砚,是昆山片玉,赠送给章望之,并作《答章望之秘阁惠诗求古瓦砚》诗。诗中他谦称:“吾才寡陋不足称,思与好古能文人。”又说:“好古能文今者谁?武宁秘书章表民。无诗尚欲两手拊,何况大雅之奏闻铿纯。”这就是说,你好古能文,就是无诗来,都要双手奉送你,何况还寄来铿纯的诗来。这件事,可知他们的友谊非不一般。

章望之曾写了一首七律《偶作》给刘弇,刘弇,安福(今属江西)人,元丰初举进士,继中博学宏词科。是位文人,所作的赋不凡。他与章望之一样,都不求鲜衣美食,不慕驷马高车。在刘弇《次韵表民偶作》七律中有“物外金朱犹土埂,兴来诗酒亦功名”句。

郭祥正、吴奎是非常了解章望之的。郭祥正,字功父、宋太平州当涂(今属安徽)人,以殿中丞致仕。诗风豪壮。颇为王安石所称。吴奎(10101067),北宋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字长文,博学善文,官至参知政事。此二人诗赞都记叙了章望之游历、道德、学术。郭祥正《送章秘阁表民》称:“君心抱太古,不肯屈世人。匹马遍朔方,扬帆出天津。九疑连天洞庭阔,长歌愁杀苍梧神。更将美酒吊楚屈,《离骚》继作疑前身。两姬不洒望夫泪,一笑岳阳楼上春。丈夫得意且为乐,百年变化随埃尘。如何南还过我别,却言北去朝天阙。上书力诉元足冤,洗眼看君成一节。劝君事直还收身,速返东南弄白云。功名汲汲竟何益,韩彭取笑武陵人。”章望之去世后,吴奎写赞二首,以示怀念之意。其一是《光禄寺丞表民章公赞》:孝友出乎天性,仕进非其本怀。宗邹鲁之心传,黜荀扬之异说。揽川岳之奇观,储性情之发越。故誉隆于生前,而泽流于奕叶。其二是《章寺丞赞》:胸藏二酉,学博五车。援古证今,论惊四筵。淡心利禄,逸致翩迁。松菊劲节,陶公比肩。风月交怀,周子孰先。缅想其人,邈不可瞻。或水之湄,或山之巅。英灵长在,覩斯遗编。

章望之是一代风流,这二《赞》对他的生平作了总结,作出很高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宋史》卷37《章望之传》 中华书局197711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

2.何乔远:《闽书》卷九十九《英旧志.绪绅》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3.民国《福建通志》总卷三十九,福建文苑传卷三,方志出版社2016年第1版第一次印刷

4.清嘉庆《浦城县志》卷二十《理学》,《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5.陈襄:《古灵集》(《四库全书.集部》)复印本

6.章望之《礼论》复印本

7.刘树勋:《闽学源流》第二章第二节《闽学与福建早期理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3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8.王耀华:《福建文化概览》第十三章《闽学源流.福建理学之发端》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联系地址:南平第一中学    邮编353000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紫云岗24号 电话:0599-8853660、8849859
备案:闽ICP备09034032号 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