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15-2016学年  
 
让“课堂错误”飞会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919    更新时间:2017/12/13
 
在化学课堂上,教师总会遇到一些教学思路被学生打断的意外,或者教师“有意”、“无意”也会出现些教学“失误”,我们可称之为“课堂资源”。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我们往往不愿在此做过多停留,更多得考虑如何去纠正或掩盖错误,想方设法把课堂引导到既定思路上。殊不知,对这些“课堂错误”处理不妥,不仅会给教学带来麻烦,更会影响师生课堂关系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黄河之治不在堵而在疏,如果能合理进行引导,加以利用“课堂资源”,则可极大地发挥出“课堂资源”的教学功能,真正将它们转化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本文就高中化学课堂中如何转化“错误资源”谈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从学生的错误中寻找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口,让学生感悟化学的本真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指新知识获得意义需要以旧知识为基础,从而融入原来的知识建构体系中;另一方面,新知识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知识发生改变,使它得到丰富、调整或改造。也就是说这是种双向建构的过程,而学生“课堂错误”其实就是一个新旧知识冲突的过程。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可以说是伴随其共同成长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由于认知的局限性必然会导致学习中对部分知识的重、难点的形成存在纰漏,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倘若教师能针对学生认知特点在其最近发展区内将“错误资源”合理利用,深入分析,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错误的原因并能纠正错误,则定能使学生在知识的重点难点上进行亲身突破,从中感悟化学的本真。

案例 1 某日,在进行鲁科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2节《铝 金属材料》教学后的练习中出现这样一道习题:

取不同质量的样品铝镁合金样品分别和30mL同浓度的盐酸反应,所取合金质量与产生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测定)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ABC

合金质量(mg)510765918

气体体积(mL)560672672

求:(1)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2)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

(3)在C组实验后,还需向容器中加入1.0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多少毫升才能使剩余合金中的铝恰好完全溶解?

对于第(1)、(2)小题多数学生能得出正确结果,而对(3)小题绝大部分做了如下的解答:

解:由表格可知C组中合金过量,设参加反应的铝镁合金质量为m mg,则  解得m=720(mg)

再由(2)中所求ω(Mg)=47.06% ,可得C组合金样品中未反应的铝的物质的量为        

      n(Al)=  

根据Al  ∽ NaOH∽ Na[Al(OH)4] 

则需消耗铝的物质的量n(NaOH)= n(Al)=0.0039mol

所以V(NaOH)= 0.0039mol/1.0 mol•L-1=0.0039L=3.9mL

上述案例中学生的解答分别出现了解答铝及其合金时经常出现的错误:忽视向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时溶液中还有Al3+、Mg2+,以及合金性质不是简单的不同金属单质性质的加合。如何将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从自己的认知中引起注意呢?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设计 :

问题 1 向C组反应后溶液中有哪些物质?加入NaOH首先发生什么反应?

分析 从题目中的表格可知C组实验中盐酸已经完全反应,合金还有部分剩余,此时溶液中有氯化铝、氯化镁已经未反应的合金。向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首先AlCl3、MgCl2会转化为氢氧化物沉淀、然后继续加NaOH溶液氢氧化铝还会继续溶解,最后未反应的合金中的金属铝才会被溶解。

问题 2 合金是简单的金属加合吗?

分析  合金不是简单的金属加合,所以C组中的合金与盐酸反应的时候不是简单的按A组中铝镁的比例与盐酸反应。如何直接去计算C组合金中剩余铝的量会使问题复杂化,容易得出错误结果。此时应该从整体角度把握这类多步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利用原子守恒的观点处理,就会相当容易得出下列正确解答:

在C组实验后,向容器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多能使剩余合金中的铝恰好完全溶解时溶液变为NaCl和Na[Al(OH)4]的混合溶液

根据HCl∽NaCl和Al∽Na[Al(OH)4]可知

n(NaCl)=n(HCl)= 2.0mol/L×0.030L=0.06mol

n(Na[Al(OH)4])=n(Al)= 0.01mol×918/510=0.018mol

根据Na+守恒得:n(NaOH)= 0.06mol+0.018mol=0.078mol                                       所以V(NaOH)= 0.078mol/1.0 mol•L-1=0.078L=78mL      

恩格斯说过:“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的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无论是有意或无意,学生不可避免的出错,引导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纠错,总结出规律性的错误,充分发挥学生“错误资源”的价值,转化为有效的课堂资源,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好方法。

2、转化学生“无意”错误,巩固课堂秩序,集中学习注意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用到各种实验展开课堂教学。但是由于现在考试的压力以及学校实验条件的限制,弱化了对学生实验操作的练习。特别是学校高一年级刚搬到新校区,学校实验室还不够完善,学生接触实验的机会非常少。这就造成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期待和好奇,渴望触碰仪器或试剂。然后由于实验知识和操作的缺失,学生接触这些实验的时候难免出现些无意的错误而影响了课堂教学。

案例2 某日,因为要进行实验室制氯气部分的教学,笔者课前安排学生到实验室取器材。本来只是课代表过去取,可学生听说要做化学实验,你争我抢去了七八个学生。本来我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已经将实验的器材连接到位,可结果一到教室发现分液漏斗、锥形瓶、试管、铁架台、导管等乱七八糟摆了一讲台。正想发火,发现刚才去帮忙搬器材的几位学生不好意思地低着头,还有一些平时比较捣乱的学生正在坏笑着。我很快意思到可能是学生对实验太好奇了,你争我抢,无意把实验装置拆了。冷静下,我首先表扬一下这些去拿器材的学生。一个是,他们热爱化学实验,积极地去帮助化学课代表。而且一下子有这么多人去拿器材,也是对老师的支持与热爱。“你们的热情真让我感动”。然后说道:但是我们化学实验是一门科学严谨的艺术,在不清楚实验内容前不要随意地动手实验。你看现在把它们拆了,又接不回去。老师现在要是把它们装好了再实验,那今天上课时间就不够了,所以今天我们只好先通过实验视频来看这个实验了。希望大家认真观看实验过程,特别是刚才把仪器拆掉的同学要注意这个实验的装置是如何组装的,下课后一块来重新把它们拼接起来等下节课演示给同学们看,弥补下今天大家的损失,大家看好不好?伴随着全班一致的“好”声,这节课很顺利地进行了下去。

下课后,我将那几位“私拆”实验装置的学生叫了过来,首先向他们明确了实验室的一些规定。指导他们将装置组装了起来,并将实验操作了一遍,然后让他们讨论出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第二天又让其中一位同学在课堂上将这个实验室制氯气的实验向全班同学演示了一下,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从那之后班上同学学习化学的热情更加高涨,特别是那几位“闯事”的同学,对化学实验变得认真而专注。

其实很多时候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就像火花,熄灭容易保护难。他们的积极性有时难免好心办坏事,做了些无意的错误,如何这时教师能冷静下来巧妙而果断地将这种无意的“错误”转化为有益的教育因素,使全体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把它转化成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这种灵活应变的教育艺术应当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

3、抓住教师“无意”错误的契机,真实反映教学细节,改善师生关系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偶尔也会无意识地出现些错误,特别对于我们年轻老师,由于教学经验以及对教学知识的熟悉程度上的把握不足。此时教师理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实地面对学生,这样必然会使师生关系处于和谐的氛围之中,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案例3 有一位化学教师课堂实验出现失误,燃烧着的金属钠在充满氯气的集气瓶里冒出的不是白烟,而是黑烟,当同学们一脸愕然时,这位化学教师随机应变:“这块金属钠为何燃出黑烟?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贮存方法。”全班同学立刻由惊愕变得活跃,一位同学抢着发言:“金属钠性质活跃,不能裸露在空气中,而是贮存在煤油中!”“你说得对!”教师满怀歉意地对大家说:“刚才就是由于我的疏忽,实验前没有将沾在金属钠上的煤油擦干净,结果发生了实验事故。为了揭示上述错误原因,我不准备回头处理煤油,而是将沾有煤油的金属钠继续燃烧下去。请大家想一想,燃烧的过程中,烟的颜色将发生怎样的改变?”“黑烟之后将出现白烟!”实验结果证明了大家的预言。当化学教师宣布:“同学们,你们的预言实现了!”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是化学教师坦诚的襟怀、实事求是的品质、灵活的教学机智赢得了大家的赞许。

对于教师无意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定答案,教师应主动承认,它不但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承认自己的错误其实并非难堪的事。其实,这样做的教师是对教学和学生负责的表现,而能将把自己出现的错误当作课堂教学资源来合理利用,把自己的错误变成支持课堂教学的因素,并使自己的教学起到较好的效果,同时,这对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及创新精神也是大有益处的。

当然化学课堂中“错误”形式可能多种多样,而当这些“错误”不经意的出现时,你是选择沉默,还是急于去纠正去掩盖?其实,错误既然已经产生,不妨驻足此刻,重新审视这些错误如何可以地得到合理利用,让其转化为有效课堂资源。最后借用电影《让子弹飞》里的经典台词;让“错误”飞会吧!

参考文献

[1]张春莉,王迪课堂生态观下学生学习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6):36-38;

[2]汪金华.学生的错误:不容忽视的课堂资源[J].巢湖学院学报,2007,09(2):162-163;

[3]戴天正. 挖掘和利用“错误”资源,发挥“纠错”效益[J]. 中国校外教育,200(2):70.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紫云岗24号 电话:0599-8853660、8849859
备案:闽ICP备09034032号 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