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16-2017学年  
 
内 视 反 听
 
作者:余燕花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196    更新时间:2017/12/26
 
西汉代王刘恒(前202~前157),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第四子,薄姬(?~前155)所出,吕后(前241~前180)死后被拥戴入京即位,是为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节俭朴素,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废除酷刑,由是汉朝进入强盛安定时期,与其子汉景帝刘启(前188年腊月~前141年正月)统治时期被后人并称为“文景之治”。汉文帝作为一代帝王,可谓明君。同时,他重德治,兴礼仪,以仁孝闻名天下,是《二十四孝·亲尝汤药》之主角,这一切无不体现其个人的美好品质。在他众多美德中,最受后人推崇的便是自我省察。

古代守成帝王多“生于深宫之中”,养尊处优,自尊心极强,不肯轻易承认自己的错误;面对大臣、侍从以及后宫嫔妃,彼所见多阿谀逢迎之事,所闻多溢美之词,因而大多帝王容易迷失自我,不明是非,影响作为。大概因为皇位得来偶然,汉文帝刘恒极具恭敬之心,常常放下身段,反省自己的言行,真正到达智慧明达的境界。

文帝二年(前178)十一月的最后一天,人们与往常一样各自经营着自己的事务,街市上人来人往,似乎没有什么不同。然而,人们渐渐感觉不大对劲,原本高悬在天、光芒四射的太阳,慢慢变暗,仿佛有个黑色的怪物正一点点地将它吞噬。

“呀!不好啦,天狗食日啦!”面对如此罕见的天象,人们倍感“凶险”,手足无措,又听得有人叫嚷:“快,拿盆来!”于是众人忙操起身边能发出声响的家伙敲击起来。一时间,各种“打击乐器”齐上阵,合奏出巨大的响声,节拍急切。人们希望这响声能把天狗吓回去,挽救光芒万丈的太阳。可是,天狗一点也不通人情,毫不理会人们的努力。天空渐呈黄昏景象,随即夜幕突然降临。人们惊得目瞪口呆,陷入恐慌忙乱的状态,一时之间,呼儿寻伴声此起彼伏,碗盆落地声不绝于耳,鸡犬不宁。

就在人们深感绝望之时,太阳边缝又露出了一点亮光,大地竟逐渐明亮起来,那“天狗”还是把太阳给吐出来了!人们终于舒了一口气,恢复常态。只是这“天狗食日”的怪事依然不平静,它成了人们饭后的谈资。“这是玉皇大帝给世人的一个警告,灾难恐怕就要来临了。”“这是天王发怒啊!不得了了,老天爷啊,您就可怜可怜众生吧。”

这事在宫里也炸开了锅,但人们只敢私下耳语议论,说法与坊间大同小异。汉文帝也有耳闻,不由得愁眉不展。这事自己亲身经历,那天正在批阅奏章,倏忽间天地昏黑,慌乱中勉强坐定,直到天空放亮。这一暗一亮,不免让人胆战心惊。“这是上天的预示么?”汉文帝越想越心虚,下诏大臣商议,也没个令人满意的结果,于是决定设坛祭天,安抚民众。

可谁知天公不作美,十二月十五日又发生了日食!正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啊!

汉文帝终日坐卧不安,茶饭不思,索性跪在高祖的牌位前反思自己:“父皇,儿与母后向无所求,过着安稳的日子,吕氏大肆打压我刘氏各王时侥幸得以存活,又因时势所趋入宫即位。如今,上天连显异象,民心不安,儿心更不安啊!”说着,便流下了伤心的泪水。“父皇,您若在天有灵,请入梦告儿,天现异象是为何?世人常言这是灾难的预兆。儿虽愚钝,也知尧、舜、禹是君王楷模,总能急天下苍生之所急,为民排忧解难谋福利,赢得世人拥戴……”

大概因“尧、舜、禹”的触动,汉文帝猛然想起似乎《左传》有“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的话语。大禹践祚,见犯罪之人,痛苦自责,“尧、舜之时,民皆用尧、舜之心为心,予为君,百姓各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想到这,汉文帝不免羞愧,自认是勤政爱民,也获得不少赞誉,可反思这两年的行为,离尧、舜、禹之所为,那是差远了。“朕愚钝若此啊!一直苦思冥想,却没想到是自己的过错触动了日月星辰,因而劳驾它们改变常态来提醒我。朕诚愧对天下苍生!” 汉文帝不禁喜忧交加,双手合十感谢上苍用心良苦。

第二天,汉文帝即颁布“罪己诏”,称:“如果君主不贤德,施政不公平,上天就显示灾异现象,告诫他治理不当。十一月最后一天日食,正好呈现在天上,有什么灾异比这更大的呢!……我的无德实在太严重了。诏令到达之后,你们都要认真想想我的过失,以及智慧、见识没有达到之处,恳请告诉我;进而推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人,来补正我的疏漏……”

汉文帝认为日食异象是因为他这个“人主”不德,种种过错都“在朕一人”,并提出举荐贤良、轻兵戈重民事的休养生息政策。对此,群臣不免钦佩汉文帝的胸襟和气魄,不少人也开始反思自己,乡野之人亦被打动,感叹“这是我们的好君王!”由此民心大安,君臣齐心推进举贤休养政策,国家也逐渐兴旺繁荣。

位高则权重,其一言一行都事关国家、社会的治乱。真正的惠民策略固然好,若是不符民意又大力推广,便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汉文帝的自省,还在于能倾听下层民意,即便是身份低微的百姓之言,都能引起他的自我反省。

汉朝当时的法律还十分严酷,百姓犯法常遭受“肉刑”之苦。肉刑有三:一曰“黥”,即在脸上刺字,让人一看便知这是犯人;二称“劓”,就是把犯人的鼻子割掉;三为“断左右趾”,是把脚趾都砍掉。这些不可逆、不人道的酷刑,给百姓带来巨大的伤害,却因为沿用了很久,没人想到要变更,直到一封书信呈现在汉文帝眼前。

一天,侍从通报说有一封来自民间的书信,汉文帝即令“呈上来”。广开言路以来,上奏章的、当面规劝的人多了起来,路上还不时有人上书,汉文帝也停车诚恳地接过。他常说:“能用则用,不用则置,有何不妥?”皇帝态度若此,百姓也就积极响应。这封书信,字体带几分稚气,语气却透着刚毅:

民女缇萦,太仓县令淳于意小女。家父为官之时,人皆称为清官;后离官行医,医术也为人称赞。怎奈有一病患,请家父医治,服药后不见好转,几日后竟一命呜呼!病人家属心情恶劣,一纸诉状将家父告上衙门,称家父“借医欺人,轻视生命”。县官判家父肉刑。民女听闻肉刑十分可怕,为父担忧,也为所有受肉刑之人担忧。一个体肤完好之人,遭受肉刑便成残废,即使想改过自新,也会因身体的特殊标记遭人唾弃,从而无法重新融入社会。民女一介女流,不懂国家大事,只是父亲受苦,身为女儿,理应承担,请陛下给家父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也给我一个行孝的机会。小女子愿充为官奴,替父赎罪。恳请陛下开恩成全!

这封书信言辞恳切,女儿对父亲的孝心跃然纸上,这深深地感染着汉文帝。他陷入沉思,对肉刑的不合理有了深刻的认识:“原来肉刑危害如此之大!犯人无重生机会,定会自暴自弃,或者报复社会,此于社稷不利。”又反躬自省,“一个弱女子尚且如此知晓大义,以悲悯之心对待犯人,朕贵为天子,本应如父母爱孩子一般疼爱百姓,却忽视了犯人也是子民,任凭处以肉刑,实在是罪过!”

一番自省之后,汉文帝主意已定,随即召来大臣:“犯了罪,理应受罚,可受罚后犯人也要有重新做人的机会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脸上刺字,或者砍去脚趾,这就太过分了。这样的刑罚,哪能劝人向善啊?朕欲废除肉刑,众爱卿商议代替肉刑的办法吧!”

大臣们一听,都被汉文帝的仁爱之心打动了,纷纷出谋划策。经过商议,拟定了三条办法:废除“黥”刑,改为做苦工;废除“劓”刑,改为打三百板子;废除“断左右趾”之刑,改为打五百板子。汉文帝同意并颁布诏书,昭告天下,正式废除肉刑。

汉文帝,“文景之治”的开创者,以厚德仁爱治理国家,在自我省察中不断端正身心,调整治国策略,从而成就了一个属于自己和历史的盛世强国。

【结语】汉文帝首先是一个常人,然后是一个帝王。以常人言之,难免会犯错,以帝王观之,其错误却可能造成民族乃至国家的灾难。人最可怕的不是愚蠢,而是不知道自己有多愚蠢。但人都自以为聪明,没想到聪明反被聪明误。汉文帝的自我反省品质,可谓难能可贵,正是孔子“不贰过”智慧的体现。想要活得清醒,活出价值意义,不妨常常自我省察。

                                           课题负责人:陈宜安

                                           课题组组长:陈敏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紫云岗24号 电话:0599-8853660、8849859
备案:闽ICP备09034032号 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