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16-2017学年  
 
浅谈高考文言文试题命题依据
 
作者:徐丰菊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924    更新时间:2017/12/26
 
高考文言文试题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它的命题质量与考生分数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每一次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命题都不能马虎,它必须遵循一定的准则,按照一定的依据进行有效命题。高考文言文试题命题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语文教材。

一、课程标准的桥梁作用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概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期望。它是由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对学科教学具有引导性的文件,是教师进行日常教学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高考命题一根重要的指挥棒。每一个学科都会随着时代发展,结合本学科的具体情况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以利于更好地发挥其桥梁作用,将课堂教学与高考紧密联系起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亦不例外。它的制定可追溯至1904年颁布的《钦定中学堂章程》,随后经过百年的沧桑历史,在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至此,这一课程标准让高中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引导者的作用,同时也为高考命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反映的高中生应具备的能力和水平,而高考命题则需要有针对性地去考查学生是否掌握这些能力。如果不依据这些要求和准则随意命题,就无法检测到学生真正的水平,无从得知语文教学的成效,从而让语文教学陷入尴尬境地。因此,对于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亦如此,须充分结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规定和阐述,以其为依据进行命题。在《普通高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必修课程中的阅读与鉴赏部分就对文言文作出这样的阐述: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鉴于这样的规定,近年来高考命题始终将文言字词的含义、文言句式、句子翻译、内容筛选及内容理解和概括作为考查重点。围绕上述考点,纵观近五年的全国卷和福建卷,试卷题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文言知识考查题,这类题目主要集中在涉及到实词解释、断句的选择题和翻译题,其中在翻译题中就有涉及到对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点的考查。第二类理解文章内容题:这类题目主要集中两道选择题上:一题是关于内容筛选的题目;一题是关于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的题目。这两道选择题或者考查从局部的角度出发,考查对学生对某一部分内容的理解;或者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考查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把握和理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作为将文言文教学与高考联系起来的桥梁,不仅为文言文教学和高考提供了依据,同时也让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更有目的性,让高考变成更加科学有效的考查方式。

二、考试大纲的引导作用

如果说课程标准与高考命题是一种间接关系,通过对学生的能力和要求的规定来影响高考命题,那么考试大纲则是直接对高考命题进行规范和引导,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语文考试大纲是每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法定性文件。它对考试性质、考试内容及考试范围和要求等作出相关规定,从而让高考命题更加科学,更加规范,避免了命题的无效性和随意性。纵观近五年的新课标语文考试大纲,其内容基本上趋于稳定,总体趋势是整体不变,微观调整。其中关于高考文言文命题的规定这几年来已基本定型,试题要求的阐述也更加科学严谨。

在新课标语文考试大纲考试大纲中,文言文属于必考内容,对它能力层级的宏观界定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这样的界定,为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选材提供依据,让命题者清楚应该选哪种题材的文言文。文言文题材十分丰富,主要有人物传记、山水游记、论说文、序文、墓志铭、文言小说及杂文等。然而在高考文言文选材上往往集中于人物传记、山水游记等题材,即使其他题材有出现,也多以叙事为主,稍有议论。纯粹议论说理的文章则很少被选为高考文言文试题,因为以叙事为主的传记类、游记类的文章学生更易看懂,符合浅易文言文的标准。而以议论文为主的论说文则显得生涩难懂,与考试大纲的要求相悖。在篇幅上为符合浅易的标准,不为学生的阅读造成困扰,字数上往往适中,近几年的高考卷文言文篇幅基本都在600-800字徘徊。

此外,在考试大纲中,对高考文言文的考查内容还进行微观的界定,具体可分为三个能力层级: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理解是属于基本的能力层级,主要是要求学生要有对文言文知识点的基本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常见的文言字词和文学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用法的句式和用法并能够理解和翻译在文中的句子。由于理解是每个学生都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在高考文言文试题中,针对这个能力层级设置的题目往往属于基础题目,同时也是在文言文试题中主要组成部分,约占一半以上的分值。分析综合则是较之理解要求更高的能力层级,它不是机械的记忆,也不是简单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而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分析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文章分解为各个部分进行解读,针对这样的要求,考纲中规定,要能够筛选文中的信息,查阅近五年的语文高考卷,无论是全国课标卷还是其他省份自主命题的卷子基本上都有一题选择题关于筛选信息的题目,要求学生能够对文章的局部内容进行解读。综合则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各个部分的要素、特征等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抽象的概括,因此考纲中规定要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鉴于这样的规定,高考文言文试题中的最后一道选择题往往都是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考查,在这道题中,有让学生判断对文章局部内容的理解是否正确,也有让学生判断对文章整体内容的形成的抽象概括是否恰当。分析综合的题目相较于理解的题目,难度会稍有加大,大部分学生会在这类型的题目上失分。较之前两个能力层级,鉴赏评价是要求最高的能力的层级,它是一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是这个能力的考查在高考文言文试题中并不常见,特别是对鉴赏能力的考查高考文言文试题中基本没有涉及,反而是在诗歌中的重点考查内容。评价能力高考文言文的最后一道选择题中偶有涉及,属于小概率事件,也是试题中为数不多的难点。综合以上对考纲内容的分析可知,高考文言文命题是以“浅易”为原则,以基础题构成试题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需要有区分度,会以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作为难点。

语文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的学习过程,涵盖内容广泛。但是高考能够考查的内容要有限,究竟应如何选择考查内容进行命题。语文考试大纲的出现则解决这样的疑问,作为高考命题的指挥棒,它为高考命题提供了依据,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语文教材的提示作用

语文教材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和革新,从不完善走向完善,从唯一版本变成多版本共存。虽然现在多版本共存,但是作为曾经的唯一版本——人教版仍是受众最广,发展最成熟的版本。采用全国课标卷的地区大部分都采用人教版,而实行自主命题的一些省份如福建等也都采用人教版。因此我们可用现行的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作为研究依据,探究语文教材与高考文言文命题的关系。我们对语文教材的大众认知就是它是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材料。但其实它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高考命题重要的参考依据,对高考命题有着很大的提示作用。

高考命题者可用教材中所选的文章特点作为参考来帮助高考文言文试卷的选材。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课本中共选编了17篇文言文,从体裁上划分可分为三种:记叙散文、议论散文、抒情散文。其中记叙散文所占的比重较大,共有7篇都是叙事为主的,其他或是以议论文为主如《过秦论》《劝学》等,或是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的如《陈情表》、《兰亭集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教版语文教材在选材上偏向于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因为这类型的文章比较通俗易懂,不仅能够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也符合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规定。查阅近几年的全国卷和福建卷都不难发现,它们所选的文言文题材都偏向于叙事型文章,尤其是全国卷近五年来都是以人物传记类的文章为主。此外,在17篇的文言文中,篇幅大小不一,其中长篇文言文即字数在1000字以上有8篇,短篇文言文即字数在800字以下的有9篇。短篇文言文略多于长篇文言文,前者由于更符合浅易文言文的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更受学生喜欢,也更容易让学生吸收消化。鉴于这样的教学反馈,高考命题在选文中也更偏向于短小精悍的文章,篇幅都较小,字数在800字以下,而全国卷相对于福建卷篇幅更短小,基本都在600字以下。综上可见,高考文言文的选文与教材的选文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教材的选文所呈现的特点为高考的文言文选文提供了线索,从而规避了无范围、随意性选文。

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命制应该注重实践性、探究性和开放性。高考不拘泥于教材所学过的文章,它的选文往往来源于课外。正因为这样的特点,学生就产生了困惑:既然高考考的是课外的文言文,学习教材中的文言文有什么意义。其实这是很多学生共有的认识误区,不考教材中的文言文并不意味着学习这些文言文没有用,相反学习课内的文言文是我们阅读课外文言文的重要基础。高考的文言文选文虽然不是来源于教材,但是高考文言文试题中对知识点考查却是来源于教材,正如人们常说的“花在墙外,根在墙内”。例如2012年福建卷的第2题考查对实词的掌握,其中的D项“履苍莽中”的“履”,试卷选项中解释为“鞋子”,这个答案显然是错误的,结合原文的语境及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可知这里“履”不再是本义,而是活用为动词,根据语境可翻译为“踏”。“履”这个实词的活用用法其实在教材的文言文中就有出现,在《过秦论》中有这样一句:履至尊而制六合。这里“履”的用法显然跟2012年福建卷中所考查的“履”的用法是一样的,都是活用为动词,不能用其本义去解释。由此我们可知,高考命题并没有与课内教材脱节,反而与课内教材息息相关。课内教材中所学过的知识点为高考命题重要考查内容,学生应重视课内知识的巩固和积累,学会对知识点的迁移运用。

四、小结

   综上所述,虽然高考文言文试题并不来源于课内,但其命题具有一定的依据,认真了解语文课程标准对高考文言文的相关规定,重视考试大纲的引导作用,加强对课内文言文的掌握等将对文言文课堂教学及应对高考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宗强:应该关注高考文言文命题的导向作用[J].考试指南,2010(1)

[2]赵国庆:1997 年以来高考文言文试题研究[D] .上 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杨加健:高考文言文命题刍议[J] .成都教育学院 学报,2004(4) .

[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

[5]余闻 :2003年高考语文考查目标的说明,《试题与研究》(高中语文),2003,7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紫云岗24号 电话:0599-8853660、8849859
备案:闽ICP备09034032号 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