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14-2015学年  
 
德 厚 流 光
 
作者:谢金花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402    更新时间:2017/12/26
 
今人言说道德,流于说教,终觉苍白,或可归因于人心不古。所谓道德,以古鉴之,当是言行合一,率先垂范,淳化风俗,勉励小善。唯其如此,则道德感化之力,或可胜于刑罚。

王烈(141~218)字彦方,东汉末平原县(今山东平原)人,颇具远见卓识,富于修养,坚持道义从不犹豫。少年时师从颍川陈太丘(陈寔,104~187),素质、学业超出常人,与陈太丘两个儿子结为朋友;同门师兄弟、颍川名士荀爽(128~190)、贾彪、李膺(110~169)、韩融等,非常佩服王烈的素质、学业与经历,也和他亲密交好,由是名闻天下。拜师学成后,王烈返回家乡,赶上他父亲去世,他以泪洗面,守丧三年;期间又遇年成严重歉收,路有饿死之人,王烈分出自己积存的粮食给乡亲。因此,族人称他孝敬,乡亲夸他富有仁爱之心。

王烈用读书做学问愉悦内心,把教化百姓作为自己的追求,在家乡兴办学校。他教书育人,以自己的人格尊严广布仁义,完全顺着受教育者的秉性以用[U1] 理开导,使之追求善行,远离罪恶;他的学生,出入、举止言行都彬彬有礼,一举一动非同一般,在当地形成一道非凡的风景,为世人所称颂。因此,王烈的道德学识很快就传开了,影响广泛,州县境内的百姓都以自我道德修养为荣,尚善之气尉然成风。

这天,王烈正在讲学,一位老者来访,讲述了他的两次亲身经历。

那是七月的一天,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般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烈日下,大路上,这位老者头戴斗笠,肩头挑着一副重担,都是集市上购买的物品,步履蹒跚,口渴难耐,十分疲惫,于是就在路旁一棵大树下放下担子歇息,摘下斗笠扇着。

不久,路过一位后生,见状,停下主动与老者搭讪,知道老者家还有十余里远,就解下腰间别着的水葫芦让老者喝。老者一边道谢,一边打量着年轻人:约莫二十来岁,眉清目秀,穿着粗布衣服,言语间透出诚恳,知书达礼。

此时,年轻人笑着说:“老先生,我帮你挑吧!”说着,挑起了老者的担子,就朝老者家的方向走去。老者急忙说:“这使不得!年轻人。我歇一会就好,没事的。”同时上前想阻止年轻人。

年轻人一边挑着担子,一边与老者攀谈;老者拎着水葫芦,一再表示感谢。年轻人憨憨地笑着说:“老先生您不必客气。我虽是乡野粗鄙之人,却也读过几日圣贤书。孔夫子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孟子也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老者既高兴又有些诧异:“啊!你也是读书人呐?”年轻人反倒有些不好意思:“稍稍读过《论语》、《孝经》。”

老者一听兴奋不已,滔滔不绝,还时不时点着头:“好啊!年轻人是该好好学些经典。我们这里有个大学问家,就是彦方先生。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还为人刚直。你知道吗?大家都该跟他学……”

到老者家,年轻人放下担子,向老者恭敬作揖,不顾老者再三挽留进屋喝口水[U2] ,拿了空空的水葫芦就告别而去。老者追出门再问:“年轻人,请问你高姓大名……”年轻人没有回答,只回头挥了挥手。

老者对着王烈叨念,满是愧疚的表情:“那天气真是热啊!真是辛苦他了。到家想给空空的水葫芦加水,他却离去了……多好的年轻人……连姓氏都不肯说……我认为应该告知先生。这年轻人,若经过雕琢,将来必成大器……不久后,我再次见到了他。”

数月后,老者携带一柄名贵的宝剑出行,回到家才发觉佩剑遗失,心急如焚,连忙原路返回,希望能找到佩剑。路遇那个年轻人站立路旁,很是惊讶:“年轻人!我们又见面了。您这是……”

年轻人还是穿着粗布衣服,依旧恭敬地作揖,手中却握着一柄宝剑,说:“老先生,您好!”老者一见那柄宝剑,就盯着年轻人,指着那柄宝剑道:“这……”

年轻人解释说:“这剑看上去很名贵,不知谁不慎遗落于此。午时,我路过时发现的。本不想理会,继续赶路。转念一想,自己走后,他人也许会取走这把宝剑,那么剑的主人就会永远失去自己的宝剑。又想沿途寻找失主,却不知往何方为妥,而且我若带剑离开了,主人找来,或许错过。于是就留下来等待遗失者前来认领。日近黄昏,仍不见找寻之人。”

老者既自责又高兴:“是我老糊涂了。这次又多亏了你……要不是你守着等待,恐怕这剑就再难找到了……”“难道是您丢失的?”待核对宝剑特征后,年轻人便将佩剑交还老者,深施一礼告别道:“物归原主,我也该离去了。”

“且慢。”老者十分感激,拉住年轻人的手,“年轻人,两番见面,前次辛苦为我挑担,这次则长久等待。今天您一定得告诉我你的高姓大名。我觉得你是个贤达仁义之人。我要告知彦方先生……”见年轻人有些扭捏,又接着说:“彦方先生可是个大贤者。我想介绍您认识他,一来可跟他多学些经典,二来嘛,你这么棵好苗子,应该有个大师栽培……”年轻人见这次再也无法推脱,就说出了自己的姓名,然后婉言谢绝,匆匆离去。

王烈听过之后,也非常感慨佩服,不无遗憾地说:“世上这样的仁人志士,我还从来没有见过。”于是派人打听此人是谁。当他得知,此人就是先前那位盗牛改过之人时,万分感叹:“韶乐九成,虞宾以和。人能有感,乃至于斯也!”

原来早在上年寒冬之季,这个年轻人偷盗他人的牛,当场被人家人赃俱获。他马上向牛主认罪,说:“我今后一定痛改前非,也甘愿承担任何惩罚。只求大家……求各位乡亲不要把我偷窃之事告诉彦方先生……”事后,王烈还是知道了此事,特意取出一块布,派人去看望那位年轻人,并将布送给他。就此,不时有人前来探问王烈为何如此。

王烈说:“盗牛人已有悔过之举,唯恐我知道他的过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既然心怀羞耻,必能改正错误,也就会有尚善的行为。我这样做,正是为了促使他改过,勉励他积极向善。”闻者都惊叹王烈的劝善之美。而此后的一年间,州县内不时发生一些善举之事,让人惊喜异常,其中,有不少善举正是这位知错能改的年轻人所为。

王烈再次感叹,捋着胡须道:“果然是个知错能改的贤德之人啊!”随后,王烈将这位年轻人的善举义行广布州里,使他成为众人学习的榜样。

当时,四里八乡的百姓,凡有争讼曲直之事,都去请王烈排难解纷,断定是非;甚至有走到半途忽然愿意放弃争执双方和解而返回的,也有望见王烈的屋舍就感到惭愧彼此相让而返回的。足见王烈平素盛德感化之深,德教影响之远。

后来中原大乱,而辽东太守公孙度(150~204)法令严明,又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享誉海内外。王烈与管宁(158~241)、邴原等名士多避乱辽东,只谈经典而不问世事。管宁、邴原与华歆(157~232)三人是同学,各有才名,都是当世人杰,时人并称之为“一龙”,龙头华歆,龙腹邴原,龙尾管宁,“一条龙”不分前后主次。

当时避难之人多居郡南,只有管宁在郡北山谷搭建草庐,表示没有回乡之意,跟从他的人渐渐增加,一月之间形成村落。管宁就开始讲解《诗经》、《书经》,做些整治威仪、陈明礼让之类的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他的教导。村里水井公用的汲水器具省[U3] ,时常有人为争汲水用具而发生纠纷;于是管宁多买了几个汲水器具放在井旁,任人取用,从此再无此类纠纷。管宁在当地的名声很快传开。

这时,王烈身边之人多规劝他,说:“我们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如今,管宁的名气都超过您了,您是否应该想些对策来挽回这种局面呢?”王烈笑笑说:“我听说,龙凤隐藏光彩,只有与美德相呼应之时才显现出来。管宁有德行,我应该向他看齐,这方为上上之策。”听了王烈之语,规劝者都心生敬佩之情。

当地人受王烈的教化,都争相敬奉他。曹操听说之后,十分敬佩王烈的学识人品,多次派人前来征召他为官,王烈都委婉辞让没有接受。

王烈一生高洁,享年七十八而善终。

【结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心若古,则道德榜样的力量胜过刑罚。这就是为什么提倡以德治国的缘由。厚德载物,德厚流光,无不彰显德之美善;以德服人,以德育人,都在昭示德之力量。孔夫子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而“食、色,性也”,则充分说明:德非人类之本性,迫切需要后天的修养锻炼;德非虚妄之说辞,历经修养可达致崇高境界。非德不善,乃人与事之德多缺而已。

                                        课题负责人:陈宜安

                                          课题组组长:陈  敏

 [U1]删去

 [U2]甚至拒绝进屋喝口水

 [U3]少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紫云岗24号 电话:0599-8853660、8849859
备案:闽ICP备09034032号 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