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14-2015学年  
 
谈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
 
作者:吴婧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862    更新时间:2017/12/26
 
一、整合的思路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环境里,引导学生遵循基本的阅读方法,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他们在己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对作品作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感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阅读主动性,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实现认知教学、智能训练和人格教育三位一体的阅读功能。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且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以使学生获得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与体验,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并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自主—互动”阅读教学模式的结构及分析

“自主—互动”阅读教学模式的整个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适应了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信息技术能力。

(一)自主—互动阅读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

自主互动阅读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包括启动、自主互动和能动三个阶段。

1.启动阶段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和导学,是自主—互动的前提。教师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展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此阶段为两步:

(1)设境激趣,导入新课

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起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从而开始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索。创设情境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科内容有严谨结构,需要创设有丰富资源的环境,譬如用音频、视频、动画创设直观性情境延伸和拓信息时空利用超链接技术优化学习的认知环境,提高学生信息获取的效度创设问题性情境,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另一种是学习内容不具有严谨结构,需要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构建创作情境利用多媒体强大的表现能力创设语文审美情境。

(2)明确学习目标,呈现任务,学法指导

在展示了新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后,教师要向学生呈现学习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制定,以使学生的阅读带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并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法指导,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2.自主互动阶段

在该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内互动,进行意义的建构通过师生与资源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信息,完善意义建构。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通过问答、讨论、探究、协作、互评等各种互动形式获得大量的信息,完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此阶段分为三步:

(1)自主阅读,自主建构

在明确任务、目标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与学习资源和教师的互动交流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与新课程阅读教学的理念和思想是相符合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提出问题预示着新的发现和突破,这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是直接解答,而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在小组协作讨论时解决。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为自主阅读的意义建构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便捷的认知交互平台。

(2)小组协作互动,优化建构

小组协作互动交流是自主互动阅读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面对面的网络交流,硬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能无拘束的发表自己对问的见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很便利的交流平台,这时,学生开始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互动交流、讨论并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协作交流的过程就是合作学习、共同探索的过程,每个学生作为主体共同参与到讨论中来,各抒己见,互相指点,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既增加了信息的交流量,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热情,开发了思维的潜能,深化了对问题的理解,思维的准确性也迅速提高,还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相互碰撞和激荡,从而产生新的思想、观点和见解。而教师则应加强监控和指导,及时掌握讨论情况,并可亲自参与到讨论中去,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相长。

信息技术为进行多维阅读交流和协作互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可以利用QQ讨论组、微信朋友圈等通讯工具进行实时交流,交流内容的实施呈现和保存,成为学生进一步意义建构的资料。

(3)集中交流,师生互动共学,完善建构

集中交流是小组讨论的延伸和继续,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次更广泛意义上的合作。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不断鼓励和激励性评价,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体验到创造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从而激发出每个学生身上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充分地张扬个性、表现自我、体验成功,学生能够表达清楚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去说,学生表达不清楚时也不要急于打断他的思维,要学会“穿针引线”、扶他上“路”。教师更不要急于求成或期望太高,要求学生的回答完整全面、逻辑缤密是不现实的,这样的要求也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阻碍学生思维的成长。

但是,应该承认,由于学生的年龄、认识水平等特点,决定了其思维的层次和水平。虽然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了适时适当引导,但是学生思想的深度、广度及整合能力还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总结对难点进行点拨讲解,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深层次的意义建构。

3.能动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总体回顾,进行自我反馈,进一步完善对新知识的认知结构图式,并鼓励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积极投入课外拓展训练中。教师和学生对该节课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点评,教师引导学生整体回顾学习过程,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自我反馈,进行有深度的练习和交流,获得内在能动式的学习。信息技术为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使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提供了可能。

(二)师生角色和课堂行为

1.师生角色定位

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使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而且使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由教师来完成的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教学兴奋点和教学步骤,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的重要作用的主动发挥,就不能有高质量、有效的互动,学生将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失去了它的意义。学生的角定位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具体说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设计教学过程,包括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和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景、教学策略,为学生筛选、整合学习资源等一系列工作。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并要积极参与到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要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以免学生被无关信息吸引,偏离学习主题。学生以先前的学习经验为基础,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借助信息技术和文本资料主动地获取知识,以获得个人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小组互动协作交流,以达到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并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独立阅读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师生课堂行为

师生课堂行为,指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提供学习资源,创设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探究、互动、交流等方面的活动,把学习资源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

(1)师生与资源互动

教师与资源的互动表现在为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自己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在分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创建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如文本,图片、视音频、动画、课件、习题、试卷、电子课本、网站等,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并通过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完善教学资源的建设。学生与资源的互动表现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信息技术利用各种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

(2)师生互动

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和教师与学生群体的互动。教师作为引导者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使学生能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集中注意于所学习的内容教师作为一种资源和同伴与学生进行积极的知识研讨、情感交流,在民主与平等、尊重与理解的气氛中促进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知识意义的建构。

(3)生生互动

通过合作、竞争实现。学生在个性化解读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在智力上相互激荡、在情感上相互感染、在操作上相互合作在评价上互评与共同总结,学生个体在与同伴的交流感染合作中,修正自己的思维,以推动学生个人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4)自主互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人在利用教学资源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观点这个观点可能有误,或不完善,在通过与教师、其他学生的交流,修正自己的思维,调整自己的认知图式,将学习资源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完成有意义的建构。

(三)信息技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支持作用

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推广应用,使课堂教学内容大大扩充,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多样,丰富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手段和方式,像电子邮件、QQ、博客等。信息技术己经逐渐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1.信息技术帮助创设语文阅读教学情境

情境是与具体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学习活动得以产生、维持与发展的背景。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如若能在良好的教学情境进行,它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乐”学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通过综合利用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手段能为语文阅读教学创设集声、光、电于一体的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

2.信息技术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

教师可根据特定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特点,利用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如PPT、FLASH等)创建集文本、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手段于一体的形象、生动的教学信息资源库,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对教师而言,它提供了多种课程资料、课件、刊物、学术动态、教法和心得的交流等对学生而言,它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化学习资源,包括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网上报刊、数据库和多媒体电子书等。

3.信息技术为师生提供便捷的认知交流工具

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主的多媒体不但能提供友好的、形象直观的交互式界面,可以帮助学生获取、保存和处理信息、共享学习资源,共同完成某一学习任务。目前支持自主互动学习的网络工具很多,譬如聊天室、留言簿、网络日志、多媒体会议系统等等。这些手段增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扩宽了开发师生潜在人力资源的途径。网络交流除去了面对面交流的紧张和压力,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参与、表达、交流和发展,使学习者一起努力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总结

自主互动阅读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与思想,对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融合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究。在教学中,信息技术成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必要组成部分,激发了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协作交流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很有帮助拓展了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引发了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探究的兴趣,这对解决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国教育报.2000-11-6

【2】有宝华综合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4】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紫云岗24号 电话:0599-8853660、8849859
备案:闽ICP备09034032号 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