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15-2016学年  
 
情在读中
 
作者:聂慧玫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424    更新时间:2017/12/26
 
这次参加教师职称培训,非常有幸听到一堂著名青年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的教学观摩课《金岳霖先生》。在肖老师的课上,我无论是作为他的一个同行,还是作为一个学生都被他精湛的课堂教学所征服,那真是一堂真正意义上充满语文味的课。总结起来最让我受用的,就是课堂上他对朗读的重视,以读入文,以读促思,以读入情。但这点正是我们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最最缺乏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该“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如此看来在阅读教学中离不开朗读,一篇课文,通过朗读,可以以读促思,可以把握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那么,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朗读,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以下笔者将就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现状及作用来谈谈,探讨一下如何通过朗读提高阅读课堂的有效性。

一、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现状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在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培养中,朗读就像一股清泉,我们只要增大它的流量,又引导他流向既定目标,就能荡起语文学习的层层涟漪,焕发其无限生机。 反观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朗读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的被弱化,学生朗读水平每况愈下。尤其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走向“只讲不读”,“写而不读”的畸型之路。走进高中校园,很难听到“书声琅琅”,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老师的讲课声和令人窒闷的学生考试做题的场面。在高中阅读教学的朗读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以下这些令人担忧的情况:

1、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福建是一个多方言区,普通话普遍不好,f h不分,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韵母不分的情况非常严重,朗读出现错误十分普遍,老师不以为意,学生自然也就放纵自流了,甚至还在朗读过程中常出现语音、逻辑停顿的错误。如把“畸形”中的“畸”(jī)读作“奇”(qí);“呱呱坠地”中的“呱”(gū),读作“瓜”(guā);把“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错读为“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等。

2、朗读的目的性不明确

这主要是从教师方面来讲,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常是为了朗读而朗读,课堂听起来是热热闹闹,可是学生的收获却是寥寥的,尤其是在新课改后的公开课常能看到很多老师设置了朗读的环节。老师们只想着我设置了朗读时突出了学生主体,课堂活跃,可是朗读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朗读环节的设置应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来的,阅读教学很多老师朗读过后就没有下文了。   

3、朗读过后没有适当的指导与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教师要在学生的朗读中进行必要的点拨,特别是对课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使用奇妙和内涵。

造成以上这些现状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归根到底是老师和学生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明白在阅读教学中朗读的作用,其实,他们不知道:只有读,才能走进文章,才能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整体感知并领会文章的神韵,才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才能“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如果不读我们就品味不出诗歌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丰富的内涵,体会不出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再现不出散文的意境美,展现不出戏剧角色的个性。

二、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古训就强调了语言对文章的重要作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是精品,在语言方面都经过千锤百炼,有着丰富的内涵。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红”“绿”字,便做到了“一字传神”,而“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更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高中的老师和学生往往认为朗读既费时又费力,不如做几道题目来得实在。殊不知,通过朗读,可以领会文章的神韵,可以陶冶情操,可以提高审美,于不自觉中形成语文素养。

1、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走进文本

高中学生由于课业紧,学习压力大,对朗读重视不够等原因,对朗读,对阅读文学作品毫无兴趣可谈,如果连读都不愿意读,那么新课标提到的“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 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就更无从谈起了。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来创造情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能主动走进文本,先直观的感受到文本,就为我们阅读教学的课堂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2、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知文本

  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是朗读。古人非常重视朗读的作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通过声音的媒介使文章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朗读通过声音触动心灵,引起心灵的共振,达到理解的目的。好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课文极好的解释。例如《荷塘月色》一课,如果我们靠老师讲解,会觉得其中许多话语令人费解。怎么办?读,响亮地,有感情地去读,你会发现眼前豁然开朗,有一种融会贯通的感觉。高中课堂那种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给学生带来的收获只是暂时的,更有可能会因“积食”而“消化不良”的。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那么就应该让学生去朗读,去思考,不然,课本中的精品就会寡然无味了。须知,光靠老师讲,是培养不出学生的理解能力的。高中阅读理解得分不多就是明证。我们不要忽视朗读理解文章的作用,而做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了。

3、朗读可以帮助学生领会作品,解读文本 

朗读教学,是通过朗读的方式来进行语言教学,以提高语言能力的活动。然而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体现绝不仅仅在于学习朗读,而是围绕教材以朗读的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语言形式,进而感受作者向我们传递的情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所以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加强朗读的实践,多给学生以朗读的时间,他们就可以在朗读中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多次的朗读也能让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在肖培东老师的课堂上有了最好的明证,对一处句子的解读,肖老师通过多次的朗读,让学生一次次更接近作者的情感,有的句子甚至能读六次。对作品有了独到的见解,回过来也能进一步指导朗读,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之中。

三、在阅读教学中强化朗读的策略

现代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朗读的作用:“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了莫大的收获。”

1、教师做好示范,激发学生兴趣

有人说:“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一堂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朗读课,能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充满情趣,给人一种艺术的氛围。出色的诵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在示范性方面,老师的示范是很好的方法。老师是学生最直观的偶像,如果老师做了正确的示范会给学生“望尘可及”的心理,带来说服力。如果老师本身在朗读上有欠缺,那就和学生一起通过朗读录音教材来共同提高。朗读录音教材是朗读大师经过认真揣摩,反复练习后制作的优秀作品。它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调等方面的示范,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高朗读水平。笔者在进行《故都的秋》一课教学时,播放了名家的朗读录音,深沉的语调,充沛的感情,使不少学生深受感动。很多学生听完一遍后说:“老师,我还想听一遍。”也因此,许多学生对朗读产生了兴趣。 

    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锻炼、培养自己成为诵读的高手,练就过硬的诵读能力,从而能够充分感染学生,灵活驾驭课堂。同时,教师在对课文的讲析时,尽量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调的变化;对朗读的要求也不宜太苛刻,使学生在朗读前没有什么思想包袱,朗读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此外,朗读时也可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在音乐的配合下朗读,可大大地增添学生的兴趣,扩展想象的范围,提高悟性,塑造良好的情境,还能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朗读效果。 

2、做好文本的解读,正确理解作品的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的指导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进行一番体会与揣摩,才能把握住每个词、每句话的感情色彩。如肖培东老师在教授《金岳霖先生》一文中的句子:“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这句话初读很平谈,可放在课文具体的语境下,就不一样了,肖老师这么引导学生分析“这样一个背影,如果在电影里面该是个特写镜头,望着这个深一脚浅一脚的怪怪的背影,我们读出了金先生的心酸和不容易,还能读出金先生的孤独,还有他的坚强”因此,把这句话放在文中体会,让学生意识到此句应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速度来读,读出那种孤独,心酸还有一种坚强的感觉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进行再造、重现,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做既可使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作为朗读者,不但要准确把握住文字的含义,也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作品所蕴涵的情感。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作品蕴涵的情感决定着朗读时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的变化。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应充分体现出豪放之情,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应尽量表现出那种老年无依、失落孤寂之情,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全文的情感基调是悲愤和沉痛。因此对文本的解读是与朗读密不可分的,文本解读正确,朗读的情感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3、教师要做好指导与评价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反馈评析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发学生信心的手段。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都有“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高中学生也不例外。评价包括老师、学生、师生之间的互动评价。评价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的评价,促进学生对自己或他人朗读的思考,从而提高朗读能力。老师的评价语必须做到有效,充分发挥激励、引导、点拨、组织管理等作用,能够针对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给予及时的示范,这样评价才能落到实处。比如我们可以使用这样的语言,“在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读得真棒!”“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读得真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读得一般的学生,要先指出优点,然后用“如果”鼓励学生在某一方面继续努力等,总体说来,学生既然读了,教师一定要评价,有错误一定要纠正,评价的时候要落到实处,一定要让学生知道他读得不好是因为什么,下次可以改正,读得不好又是因为什么,下次可以继续发扬,所以,教师丰富了对学生朗读指导方面的评价语,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真正促进了阅读教学。 

读,是语文阅读课的重头戏。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是教师追求本真课堂的精髓所在。本文仅就笔者个人在教学中的经验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情况提出了一些粗浅看法,目的就是引起教师和学生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的重视,使朗读在高中语文阅读课上焕发出它应有的风采,提高阅读教学课堂的有效性,让阅读教学插上声音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让学生与文本共鸣的诵读教学》

3、《论语文教育》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紫云岗24号 电话:0599-8853660、8849859
备案:闽ICP备09034032号 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