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16-2017学年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作者:聂慧玫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412    更新时间:2017/12/26
 
《论语·学而》一章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此,曾子提出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为学的方法,实则代表了中国人的修养之道,即修身、养性。区区三问貌似平常,实则不简单,这个“省”字就是最难。因为,首先,人的前额吊睛,一眼看过去总是别人的长短,而对于自己的得失却难以审度。再者,人性总是自以为是,喜欢按自己想的去做,这是人性当中无可避免的规律。所以,能虚心听取、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意见,普通人做起来尚且不易,更何况是权倾天下的统治者。但谁又曾想到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帝王却做到了。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发动“玄武门兵变”。三天后(六月初七癸亥日,公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不久(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公元626年9月4日),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为帝,次年改元贞观。

是日(公元626年9月27日)是册封皇后的日子。结束一天繁琐的仪式之后,入夜时分,李世民穿过虔化门来到立政殿,殿内红烛高照,满是喜庆的气氛,两个宫女正在帮长孙皇后脱换朝服,李世民示意宫女退下,来到皇后身边,牵着她的手,引她到卧榻边坐下。“皇后,自你豆蔻之年嫁与朕,一路东奔西突,我到哪你也跟到哪,也算是吃尽了苦头,但你从未有半句怨言,还替我极力侍奉双亲,与我共担风雨。即使此次的手足之争,你也从未问过我一言半辞,甚至出人意料地站在朕的身边,抛头露面,从容勉励将士,这些点滴朕都铭记于心,今天总算能给你一个交待,也了了朕一桩心愿。”李世明款款深情,凝视着眼前的皇后。“古语有云,嫁鸡随鸡,既然臣妾是你的妻子,就该做好妻子职分之事,我只要做好该做之事,其他的臣妾不必知道。”长孙皇后盈盈浅笑,眼里充满了爱意。她内心笃定眼前的这位风神秀异的美男子一定能用他宽厚的肩膀撑起她的一片天的,这在她12年前被他掀起红盖头时就已经明确了。如今她更加相信他也一定会是一位好皇帝。

“皇后,朕心里一直有一个事情埋藏在心里,总是不知从何说起,今日说出来你听听!”

“嗯,臣妾愿洗耳!”

“朕的本名原不叫‘世民’!”

“哦?从未听皇上说过呢!”

“朕四岁那年,有一天跟父皇出外郊游,无意碰到一个相面的术士,他看了看父皇就直言父皇是一位贵人,将来必是人中龙凤。他走到朕的跟前也留下一句‘凡二十岁,必能济世安民’,于是父皇希望承他吉言就将朕的名字改做‘世民’。”

“哦,原来如此,却也相当有趣!谁曾想如今竟一一应验了呢!”

“是啊,父皇后来还大告天下想要寻找此相士呢,可是茫茫人海,至今都无所获!”

“今日朕之所以告诉皇后这些,不是自诩此帝位乃天意,而是希望皇后能帮助朕,在朕身边时刻提醒:朕做皇帝的初衷就是‘济世安民’!”说话间,李世民用力握了握长孙皇后的手。

“臣妾只是一介女流,什么都不明白,古语也有言: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在臣妾的眼中皇上做什么自然都是对的,臣妾也始终相信,只要皇上去做就一定有做的理由,皇上请放心去做吧,按着内心所想去做,臣妾坚信皇上一定会成为一个百姓爱戴、臣子拥护的好皇帝!”依偎在皇上的怀里,长孙皇后,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次日,李世民在太极殿上早朝对众臣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众臣听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他们始终恪守的君臣之道“龙可扰而驯,然喉下有逆鳞,触之则杀人”。谁都摸不透朝堂上正襟危坐的这位天子到底在想什么,默然不应。

散朝后,李世民来到两仪殿,前太子李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魏征早已被押送于此,跪地等候多时了。太宗一见到魏征就厉声斥责:“汝何为离间我兄弟!”没想到魏征却“举止自若”地回答:“先太子若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一愣,但很快就对眼前这位刚正不阿的男子很是钦佩,随后仰天大笑,“过去的事就此一笔勾销,朕早就听说你才华横溢,曾在东宫出过不少的力,只要你能忠心辅佐朕,多多提醒朕,朕一定不会亏待你的。”于是上前扶起跪地的魏征,并引为詹事主薄。“谢主隆恩,征一定竭尽心力为陛下出谋划策,以报陛下!”魏征满是感激,他以为此番被虏来,定是凶多吉少的,没想到眼前这位新出炉的天子竟能如此大度,不计前嫌。

“只是微臣出生草莽,生性粗鄙,说话常无所顾忌,信口开河,将来若是冒犯了陛下,请一定多加包涵!”

“朕知道忠言逆耳,朕既然可以留下你,那么就一定能包容这些,你尽管把你的意见提出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

越明日,太宗就下旨让百官自由评论朝廷得失,积极向朝廷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可是旬余,众臣因为不知道这位新皇帝的脾性,谁都不敢开口,更遑论批评。这天,一个叫元律师的人犯了罪,被判死刑。司法官孙伏伽不同意这种判法,直接在朝廷上进谏说:“依据现行法律,元律师不该被处死,法官不能因为憎恨而滥加刑罚。”由于在朝堂之上,第一次有人敢于对太宗皇帝直言,众臣都为孙伏伽捏了一把汗,静观局势发展。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唐太宗听后,不仅不怒,反而将价值百万钱的兰陵公主园奖赏给他。一些大臣表示不理解,毕竟这个封赏实在太丰厚了。“朕刚刚即位,需要在朝堂上下形成敢于直谏的风气。孙伏伽是我登基以来第一个敢于批评朝政的,所以要重赏。”唐太宗解释说,“且夫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纵有三头六臂,也难免局限,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正是在唐太宗虚怀纳谏的恳切诚意下,贞观朝慢慢出现敢于直谏的人,渐而形成前所未见的风气。群臣献策献计,集思广益,消除政事“独断一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唐太宗在这些忠心尽职的大臣辅佐之下,以亡隋为戒,注意叮咛自我克制欲望,嘱咐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经济上,薄赋尚俭,为政谨慎;亦致力复兴文教,令隋末动荡之局得以稳定下来。

言路畅通,自此贞观朝出现了一大批以魏征、王圭、马周、孙伏伽、褚遂良为代表的谏官。正如魏征所言:“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但实际上帝王之尊的唐太宗也有普通人的一面,面对谏官在朝廷上的公然顶撞,难免也会有任性,不愿意接受的时候。这时,长孙皇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贞观6年(632),长乐公主将下嫁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亲上加亲,因为长乐公主是太宗特所钟爱的,于是,太宗“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即高祖女永嘉长公主)”。魏征表示反对,上书太宗:“昔汉明帝时,将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公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差,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太宗面露不悦之色,对魏征所述不予理会,丢下一句:“朕的长乐公主朕就是要这么做,再说无益!”魏征据理力争,“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太宗脸面上有些挂不住了,但仍旧不愿意松口。“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愿陛下三思,前车之鉴,夏桀,隋炀帝的教训不可谓不痛也!”太宗听到魏征居然将己比作夏桀、隋炀帝。十分不悦,转身离开。径直来到立政殿,皇后的宫中。

 “朕的长乐公主自幼伶俐乖巧,承欢膝下,深得朕心,转眼就要嫁做人妇,离开朕,朕委实不愿她受委屈,只愿在妆奁上用点心思。”带着对魏征的怒气,太宗对长孙皇后说到,“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胆敢在朝堂上公然与我作对!”

长孙皇后不置可否,只是说了一句:“陛下在此等候臣妾片刻。”顷之,

长孙皇后具朝服立于庭。太宗看到皇后穿上只有 “受册、助祭、朝会大事” 之服也,惊问其故。长孙皇后答曰:“妾亟闻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其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曲承恩礼,每言必先候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况以人臣之疏远,乃能抗言如是,陛下不可不从。”长孙皇后给太宗行了一个大礼,“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 太宗顿时转怒为喜,欣然同意魏征意见,“听了皇后一席话,朕知错了,朕就采纳魏征的意见吧!”太宗认真地说。长孙皇后接着又提醒太宗“长乐公主事小,请陛下一定不要忘了您的诺言‘济世安民’,正所谓‘不忘初衷,方得始终’,魏征只是就事论事,陛下应该知道他的良苦用心。”不仅如此,事后长孙皇后又“遣中使赍钱四百缗,帛四百匹以赐给魏征”,并告诉魏征:“闻公正直,乃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无转移也。”从此魏征更是忠于自己谏官的本分,满怀一颗赤子之心,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进谏。有生之年多达二百多次,唐太宗多数都能慎重地思考,虚心对待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

正是由于太宗皇帝这种虚怀纳谏,听断不惑,从善如流,迥异于古代其他政治家的突出品格,他在位的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封建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人口明显增长,社会生活比较稳定,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有名的“盛世”,因此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唐太宗也成为了彪炳史册的千古一帝。

结语: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积极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其中“修身”即是第一要义。“修身”在具体实践中其中之一就是要求能反躬自省,见贤思齐。这强调了修养的自觉性,需要坚韧的毅力和广阔的胸怀。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时候人们总是想迫使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而不愿意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甚至有时碍于面子,将错就错,甚至是己而非人。平常人尚且如此,作为封建时代最高统治者皇帝践行起来就更加困难,但是唐太宗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虚怀纳谏,从谏如流。由此处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更应以此砥砺我们的德行,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去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课题负责人:陈宜

课题组组长:陈敏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紫云岗24号 电话:0599-8853660、8849859
备案:闽ICP备09034032号 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