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14-2015学年  
 
“他山之‘玉’,可以攻‘石’”
 
作者:林雪金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093    更新时间:2017/12/26
 
在高三的议论文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在最后的写作阶段无论是在行文结构还是选材论据方面,已经较具备一般议论文写作模式,但是却存在行文较为呆板缺乏变化,亦或是语言贫乏,用词生硬,以至于一些同学在写作中遭遇瓶颈,难以实现质的飞跃。

《福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把“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定位为二类卷(52分——62分)标准;而把“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认作是一类卷(63分——70分)的标准。相比之下,增加了对作文新意和文采的要求。

因此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实现议论文质的飞跃,就得提高作文的语言之美。《诗经·小雅·鹤鸣》中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教学中,通过注意论证结构的变化,论据繁例和点例结合,以及借鉴和运用富有内涵和生命力的措辞来实现学生议论文文采的提高,从而达到“他山之‘玉’”,可以“攻‘石’”的教学目的。

一、在“常式”中加入“变式”,注意论证结构的变化

段落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一般来说,主体论证段是由分论点、论据、议论等因素构成。其扩展的一般思路是先提出分论点,然后叙述论据,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议论。这是主体论证段的最基本的模式,叫做常式,即“分论点+论据+议论+总结”。

例如:(分论点)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论据)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53人命悬一线。生死大救援从此展开。3000多名抢险救援人员,日以继夜,抽水17万方;低洼积水巷道长达500多米,运送排水设施巷道长达600多米,倾角25度斜坡作业,工作最大断面只有30平方米……救援难度极大,但救援人员不抛弃不放弃。8天8夜后,有115人经过抢救奇迹般生还。(议论)王家岭诠释了对生命的尊重,这就是不抛弃不放弃。如果不是对生命的尊重,怎么可能创造这样生命抢救的奇迹? (结论)对生命的尊重是敬畏生命的第一要义。

而由这种常式演变出若干扩展的形式,叫做变式。例如肖同学的作文中的一段:“(分论点)铸就剑之万丈锋芒的,不是勇敢的血,而是轻柔的抚炼,成就自我的征途中,不可或缺的是柔的打磨。(论据)林肯曾因长相原因遭受到到对手的言语攻击,但他没有挑起一场唇枪舌战,而是以自我解嘲“软化”政治危机,令竞争者佩服,让支持者折服。(议论)并非石破天惊的撞机才是壮观,柔软的细水长流往往才是生命之美的内涵。(论据)在柔软的砥砺,人们能走向遥远的地方,一如流传着美好故事的桐城六尺巷。因人力的柔软催化,纠纷成了道德的佳话,让人对柔软的人格肃然起敬。(议论)柔软的光芒点点升华,化作长驱直入人们心灵的力量,永不陨落。”学生在一篇文章中,若只是一味地运用常式,整篇文章则会缺乏变化,显得比较呆板,而加入一至两个变式,甚至在段落的醒目地方加入比喻等修辞手法,文章就显得丰富了许多。

此外,根据论据的不同类型可以组成更多不同的形式,例如:“分论点+理论论据+议论+事实论据+议论”,或者“分论点+正例+议论+反例+议论”等。

如郑同学作文的一个片段:“(分论点)‘识时务’并非是冠冕堂皇借以保全自身、满足一己私欲的借口,而应是矗立于时代的乱流中,以无畏之姿辨明人类前行方向的为公之举。(正例)“我要用财富去填平这世界贫富不均的鸿沟,去匡正这世界的不公”,这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面对社会现状发出的大义之声,这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勇气之举。(议论)但若有人仅将视线聚焦于个人私欲之上,从而不惜铤而走险做出违法之举,则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了清明的双眼,从而站在了法律道德的对立面。(反例)如同苏越,曾经‘血染的风采’却因巨额诈骗案而黯然倒下。(议论)正是因为若不能识社会之明,反为名利所裹挟,则可能一步步滑向罪恶的深渊。”这段论证本可将正反例合在一起叙述,但是将其分开叙述和理论,不仅更富有新意,并且使得段落的层次更清晰,议论更鲜明。

二、繁例和点例相结合

对于议论文而言,繁例指的是用作事实论据的一两个富有代表性和又较为具体的事例。而点例则是具有本质关联,且材料之间富含相似性、逻辑性的一组概括性事例。相比繁例而言,点例无疑更体现一个学生的文采和知识面。学生运用点例,能增加文章容量,使得文章显得材料丰富,增强感染力,彰显排山倒海的气势。

例如郑同学在《适度妥协,成就人生之大势》作文中的一个片段:“在适度妥协之时,转变人生的方向,莫不是一种更加明智与自在的选择。陶潜妥协于时代之纷扰,却不妥协于官场腐败黑暗,潜入山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吟出了别具一格的田园生活;“肯信来年别有春”“明年春色倍还人”的王维以洒脱旷达之态,面对人生的世事无常;苏轼妥协于人生之须臾与多艰,却不为官场失意挟制,于赤壁之下高吟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乐观旷达。他们没有因为困境而成为“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迁客骚人,反倒在适度妥协之时,转变人生的方向,成就了不同于别人的诗意人生。”这个片段,不仅运用了点例,而且还引用了诗词,不仅增加了文采,还富有诗意。

点例的铺排和组合并非杂乱无章,任意而为,而应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展开,这样会使文章显得顺序井然,没有时空交错感。

如傅同学《责任在心,掌舵远航》作文片段:“人是社会的血液,个体精神的升华必将引领社会的进步。而责任正是心灵的“沙粒”,打磨个人的灵魂,使其圆润华美,晶莹剔透。智慧的沉吟,已化为铿锵雄厚的《论语》,豪迈的人生,更是征服整个华夏大地。在礼崩乐坏的社会里,孔子担起复兴的重担,成就了其不朽的传奇;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荆轲肩负起为国为民的责任,义无反顾地砥砺了他手中的匕首,篆刻了一段历史的传奇;面对美国蓄意发动的战争,曼德拉用他最直接的声音表达了最有力的抗议。即便岁月染白了他的双鬓,牢狱生涯使他步履蹒跚,但他始终挺直脊梁。支撑这位民族战士的是责任的不离于心。我们的生活何尝不存在诸般不合理,但却能同海明威般尽可以被消灭,也不能被打败的,正是源于自身常怀于心的责任。”

这个片段中,采用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的顺序展开,既有古例,又有今例;既有国内的史实,又有国外的事例,使得论证不仅具有广度,而且更为全面,更具说服力。

那么对于那些事实采用详写,那些事实用于点例略写呢?笔者认为对于新颖、别致的事例,可以写得确凿、详实、生动,将其作为繁例;对一般的、常见、不太新鲜的事例,可简要叙述,点到为止。

此外,运用点例并不意味着全篇文章皆是点例,如果尽是点例则浮泛浅薄,堆砌论据的同时,也会显得议论不够深刻。因此,应是一两个繁例、数个点例相结合,这样文章显得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三、借鉴和化用富有内涵的词句

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常常向教师抱怨,尽管他们做到常式与变式、繁例与点例相结合,但是作文语言还是很平白无力,或是议论缺乏思想深度,难以提高。作文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技巧实际上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文学素养,而文学素养则是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形成的,难以一蹴而就。在高三的最后几个月里,如何让学生在作文语言表达既言简意赅,又生动有力。笔者认为这时候需要借鉴和化用一些富有内涵和生命力的词句,运用“吸星大法”,实现“乾坤大挪移”。

例如2014厦门市质检优秀作文《未来无法逃避》中对于当今社会现象的议论“我们逃避真相,屈身于别有心机的舆论噱头;我们逃避内心,尾随于浩浩荡荡的人流。窃喜于逃避带来的苟安,还自以为是跟着世界的拍子舞蹈。殊不知,明天已被自己的怯懦背叛……”其中“舆论噱头”、“苟安”这类词语很具有内涵和深意。

又如2012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谁在支持我们的“心灵成长”》中“即便在物质潮流的裹挟之下,崇高的价值也从未沉沦……即便要面对日复一日的庸常,精神的能力也从未衰减……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刷,最普通的人们也同样保持着纯真的良知、践行最质朴的信仰,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道德底色。”这些句子无疑是很具视觉冲击力的,体现出作者敏锐的生活感悟能力和对社会人生价值的独特视角。若学生能将这些词句化用到自己作文当中去,无疑是十分出彩的。

此外,除了借鉴其他优秀文章中的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词句,还可以化用一些哲学家、文学家的名言警句,在原句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申和扩展,使之成为自己文章中的一部分。例如就有同学借鉴和化用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周国平《从生存向存在的途中》的书名,写出这句分论点“人永远走在由生存走向存在的途中,用心灵所创造的不同,让生命拥有永恒的归宿”,从而成功吸引了老师的眼球,获得了高分。

周国平曾经说过:“生命害怕单调甚于害怕死亡,仅此就足以保证它不可战胜了。它为了逃避单调必须丰富自己,不在乎结局是否徒劳。”正如议论文写作一样,若是语言的表达一味的苍白单调,则必然湮没于茫茫文海之中。只有不放弃自己,努力丰富自身的语言,斟字酌句,才可以让自己的文章富有永恒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

俞发亮、石修银.高中议论文课时写作教程[M].文汇出版社,2012.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紫云岗24号 电话:0599-8853660、8849859
备案:闽ICP备09034032号 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