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德育研讨  
 
自由呼吸的教育语言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167    更新时间:2013/11/18
 

                    南平一中 吕慧蓉

教育要身教也要言传。我们总是面临这样的窘境,对学生苦口婆心,好说歹说,常常无济于事,甚至招来学生反感。使用强制的严厉手段,表面是和谐了,然而在这和谐之下是学生压抑的怨怒,扭曲的心灵。这都与教书育人背道而驰。所以,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达到教育目的,显得尤为重要。

要在交流中达到教育的目的,首先要淡化教育目的,以肯定转移批评。孩子经常迟到,我们总是这样表达:“为什么迟到”, “怎么迟到的总是你”。孩子经常作业没交,我们总是这样批评:“为什么不交作业”, “以后还敢不敢欠交作业”。孩子逃避值日,不打扫班级卫生,我们总是这样责怪:“还有没有集体荣誉感,无视班级纪律,罚扫”。孩子早恋了,我们总是这样“意味深长”的警醒:“不要影响学习!”于是孩子们在“该与不该”,“能与不能”“要与不要”中学习生活。有的战战兢兢;有的沮丧冷漠;有的叛逆强行。反省我们的表达,我们正是以目的性极强的方式,给孩子们划界限,指错误,给孩子们施予我们所谓的“教育”。我们为什么不能放下“我在教育”的师长架子,换掉这种居高临下,直逼孩子错误的表达方式,让孩子在我们的语言中,自由呼吸,宁静思考呢?避免直指孩子错误,才能让孩子改正错误。试举一例:由于工作需要,我临时被安排接手高二(5)班。这群孩子大都家境优越,从小娇生惯养。卫生值日经常逃跑,惩罚都已无济于事。有一次我未留下监督,竟然无一值日生留下打扫,导致整个班级一片狼藉。经验不足的我,第一反应是愤怒。想着又得如何怒骂,如何惩罚,才能消除心头之恨!然而冷静下来,批评惩罚固然必要,却并非长久之计。晚上,我给今日值日的孩子,发了一条短信:“今天是你值日,由于你的离开,今日班级一片狼藉。班级的卫生离不开你的付出,希望明天你能早到,让班级因为你而变得整洁。”第二天早读我来到班级,班级焕然一新,还有值日生向我解释昨天逃走的缘由。我的心里顿生满足。孩子们虽然外表调皮捣蛋,但内心聪敏懂事。一经我们提醒,其实他们心里已然知错。面对他们的错误,我们固然不能听之任之,但又何必咄咄逼人揪其不放,以达到我们所谓的“教育目的”?是啊,谁不渴望自身价值被肯定,孩子们也一样。我们肯定了他们的重要,多加关注,他们自然就不再逃跑。正如为清除一片土地的杂草,与其年年费劲拔草,不如种上庄稼。种上庄稼,杂草自然就少了。淡化语言中的教育目的,种上“关爱”、“赞美”的庄稼,用肯定转移批评,给孩子们自由呼吸的语言空间,来年我们的教育定能收获一片金黄。

淡化教育目的,除了用肯定转移批评,还能利用格物的思维方式。

格物一词,出现于《大学·礼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其中,格物就是感悟,看到自然物,不是解释他的自然属性,而是将它的属性和人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目的是正心诚意,使自己的心归于正。也就是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比如,告诉孩子们要有坚强的意志,经得住考验。可以讲讲自然界松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精神。告诉孩子们要多才多能,可以用器皿的用途来说这个道理,如孔子所讲的“君子不器”。要心胸开阔,我们就一起看看大海蓝天;想虚心正直,我们来讲讲竹子的文化。中国人的思维,喜欢做类比联想。天和人只要存在相似相关就进行联想,然后就把这联想当作一种逻辑推导,把一种现象的表层当作一种逻辑关系。利用这种思维,给孩子们施予教育,无疑能留给他们思考空间,利于接受,潜移默化中改变自己错误的行为。

我们不仅能格自然物,还可以格人事。

班会课上,又要强调校纪校规。不迟到,不早退,牢记佩戴校徽。老生常谈,学生已经不胜其烦。这次班会,我给孩子们看了一个视频——软糖实验。

软糖实验讲的是196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瓦特·米伽尔把一些四岁左右的孩子带到一间陈设简陋的房子,然后给他们每个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上软糖,只能吃一颗;如果20分钟后再吃,将奖励一颗软糖,也就是说,总共可以吃到两颗软糖。这些孩子有的急不可待,马上把软糖吃掉。有些孩子则能耐心等待,暂时不吃软糖。他们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或闭上眼睛不看软糖,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结果,这些孩子终于吃到两颗软糖。

同学们看到这个视频,被里头孩子们可爱的表现逗得哈哈大笑。两三分钟的视频结束,同学们争相说要再看一遍。我的提问,让大家顿时安静下来:你们知道研究者做这个实验为了探究什么问题吗?这个实验其实没有结束。在拍完这段视频后,研究者对这些孩子进行了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结果显示,那些能等待最后吃到两颗糖果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机遇而不急于求成,他们具有一种为了更大更远的目标而暂时牺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自控能力。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一颗软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则表现得固执,虚荣,优柔寡断,当欲望产生时,无法控制自己,一定要马上满足欲望,否则就无法静下心来继续做后面的事。换句话说,能等待的孩子的成功率,远远高于不能等待的孩子。

看完这个实验,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同学小A站起来说:“我们应该要有自控能力,为了吃到两颗软糖”

我追问:那你觉得我们的第二颗软糖是什么

A略微思考后说:“在高考有满意的成绩,过一个愉快的暑假”

我追问:那我们的第一颗软糖又是什么?

同学小B站起来说:“偷懒,贪玩,自我放纵。”

我承接着说:大家悟性很好。为了能在高考取得好成绩,吃到第二颗软糖,我们面对第一颗软糖的诱惑,要有自控能力。你可以选择先吃第一颗糖果,可以自由放纵自己,但是当大家三年后吃到两颗软糖时,你却连第一颗软糖都没有了。拒绝第一颗软糖的诱惑,对于视频中的小孩,要坚持20分钟,可对在坐的各位,却要坚持三年!然而,视频中的小孩,完全靠自控力拒绝诱惑,我们不一样,我们除了自律,还有学校对我们的监督,也就是校纪校规的约束。这种约束会让你觉得痛苦,但是暂时的痛苦是为了现在的充实和将来幸福。

班级的氛围由开始外部的欢乐,转向内部的思考。这就是格物的力量。格物淡化了咄咄逼人的教育目的,而转向柔和、水到渠成的自然疏导。

由肯定转移批评,由格物疏导目的,我们的语言将给孩子们一个自由呼吸的空间,让他们用一颗宁静的心灵去思考,慢慢改变自己错误的言行,达到“正心诚意”,并逐渐走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紫云岗24号 电话:0599-8853660、8849859
备案:闽ICP备09034032号 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