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师论文  
 
试论高中历史导语设计的有效性 ----历史课题结题论文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641    更新时间:2016/4/26
 

[摘要]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导语是教师上课伊始把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语言。精彩的导语可以诱发学生的期待心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导着学生迅速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使教师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高中历史导语的有效设计对整堂课的教学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导语设计  有效性

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教师两、三分钟精彩的导语,如同深深拉开的帷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又象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门,诱导着学生竞相登堂入室,迅速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可见,精彩的导语可以诱发学生的期待心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教师讲课水到渠成、轻松自如,并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高中历史导语的有效设计对整堂课的教学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

高中历史传统的导语,多半是以,即联系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尽管这种形式体现了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收到一定效果,但如果千篇一律,就显得平淡刻板,缺乏活力,既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常常抑制学生思维活动。因此,不拘一格,因课而异,创新导语的设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来迅速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中产生渴求知识的积极心理,并顺利完成历史教育教学任务。为此,南平一中历史组成立了《高中历史导语的设计与实践研究》的课题小组,依据课题组成员的特点和专长,分块进行导语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导语的问卷调查活动、开展实例教学、相互听课,观察与记录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并用教研、集备时间相互交流、充分探讨,尽量将导语设计得科学、合理、实用、有效。

一、问卷调查,了解现状。

为了让高中历史导语设计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在开学初,课题组精心设计问卷调查,在全校高中三个年级发放问卷调查500份。根据问卷统计显示:高一、高二两年段的导语常见度都在95%以上,高三在80%以下;有近60%的同学能在导语时间里积极思考;在问卷所列出的A、音像型 B、时政型 C、释题型 d、典故型 e、乡土型等五种类型的导语当中,音像型的导入是最受欢迎的,在高一至高三三个年级的欢迎率分别是73%74.1%64%;释题型的导语最不受欢迎,在三个年级的最不喜欢率分别是 60.7 % 71.3%  49.5%

针对学生问卷调查的情况,课题组展开讨论,研究对策,在教学导语设计中尽量做到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需求;并积极投入实际教学中。

二、案例解析,查找共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欲望及其学习效果,与教师两、三分钟的导语有很大关系,成功的导语,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 课题组成员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导语设计,现将导语设计摘取部分,以供研讨。

案例一  乡土导入,思乡爱国

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乡土历史所涉及的内容,是以学生生活成长为载体的。学生最熟悉的社会环境,就是自己的家乡,每位学生对于家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及山水庙宇都有着十分深厚的情感和较为浓厚的兴趣,渗透乡土文化的相关历史知识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在课堂导入中,适当借助乡土历史资源,往往会使课堂气氛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赵老师在讲述《宋明理学》一课时,先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有关“延平四贤”的图片,然后向学生简要介绍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主要事迹,立刻激起了学生对家乡名人的崇敬和自豪,紧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北宋会兴起理学?理学有何特点?朱熹对理学发展的贡献有哪些?学生在自豪与兴趣中,积极参与课堂,抢着回答问题。

案例二  音像导入,渲染情境

音像导入法是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而被逐渐推广的一种新型教学导入法。它在增强中学历史教学直观性和趣味性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实现多种教学导入法的配合使用。如赵老师在讲述必修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时,首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同时,摘选邓小平著的《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重要性的论述》的一段材料:“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强调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歌曲《春天的故事》和邓小平的这段谈话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这样的导入设计,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历史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思考问题的热情,教学效果良好。

案例三  时政导入,解决疑难

时政新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与生活密切相关,反映普遍关注的问题等特点,为大多数学生所关注。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合理、灵活地运用时政新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郑老师在讲述必修二经济史《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引入习近平主席近日在德国访问,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希望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两端的中德两国加强合作,推动建设。接着提出问题,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何时形成的,作用何在?又是何时中断的,中断的原因是什么,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就此导入近代西欧葡萄牙、西班牙开辟新航路的时代因素、历史因素。通过时政新闻,将现实与历史拉近,学生从熟悉的新闻去理解历史知识,学生印象深,兴趣浓,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解决问题。

案例四  释题导思,聚焦高考

释题导语的设计,教师通过学生熟知的概念、语言、知识、事例,直截了当地切入课题,快捷地进入教学的主体阶段,使学生迅速进入新内容的学习状态。如张老师在教学《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时,上课伊始,与学生共同分析福建文综2009年至2013的高考试题3道选择题和2道综合题典例分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本节课在高考中位置的重要性及福建高考的考试要求及特点,主题鲜明,目标明确,整堂课学生的听课明显专心,课堂参与积极性高。

案例五  典故导入,制造悬念

历史是过去人物活动以及重大事件的记叙,有丰富的故事和典故,而大多数中学生都对典故有浓厚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情境,同时巧设问题,制造悬念,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解题能力。如钟老师在讲述选修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一课时,引用商鞅“立木赏金”的著名故事,待学生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老师的讲述之时,话锋一转,引入本课主题:“这位处心积虑要获得民众信任的官员便是商鞅,他之所以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学生已沉浸在故事中,很想知道答案,就会积极主动地循着老师的思路,去探究,这就为全课重点内容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案例六  图片导入,眼见为实

“耳闻不如眼见。”历史图片作为学生感受历史的基本信息之一,它所释放出来的历史真实性与细节魅力是再多的文字叙述或数据都无法比拟的。从图片直观的表层信息叩问抽象的深层内涵符合学生的兴趣倾向的问题,激起学生求知欲。如杨老师讲述《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课时,利用一张过年贴对联的图片导入。

同学们刚刚度过了新春佳节,俗称“过年”,你们知道什么是“年”吗?

答:怪兽

怪兽是传说中的“年”,历史上的“年”究竟指什么呢?要了解“年”的来历,我们不妨从目前所知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一探究竟。“年”在甲骨文中最早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收成。禾,早期甲骨文在“木”(代表植物)的末梢上画出下垂的穗子。造字本义:谷类作物的总称。晚期甲骨文 也是在“木”末端增加下垂的穗子形象。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可见,过年与农业密切相关。

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城乡百姓家家户户总要贴上新的春联,以示辞旧迎新,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在春联中,有许多跟农业有关的俗语、成语,如“五谷丰登”,你们还能举出几例吗?请同学们结合视频画面思考:农业在古代中国具有怎样重要的地位?

答: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见课本第4页“课前提示”)。

所以有句老话: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

那么,同学们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吗?

杨老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进行大胆想象及适当的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深化了对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情况的理解;也取得很好的课堂效果。

以上几例有效的导语设计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做好了两个字,即一“导”二“入”:“导”,以教学内容为目标,用巧妙的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方式;“入”,则将学生引导到学习的课题上来,让学生从导语中捕捉到即将进行的教学内容的头绪,形成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进而积极地接受教师的启发诱导,从而愉快地进入师生交流。因此,有效导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也使教师以较好的状态及时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情景,进入课堂教学的角色。

三、有效导语,精准巧问

从课题组成员导语设计在课堂实践效果来看,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热情的导语设计,普遍具有精练、准确、巧妙、设疑四个特点。

1、精练,有概括性。导语只是引入语,并不是讲授的主要内容。因此,话不在多,要切中要害,语言要精练、简明。

2、准确,有严密性。导语设计不能摸棱两可,含糊其词,导语的语言应恰当、准确,无论设问、说明、比较等都要明确、精当,不使学生产生歧意和误解,使学生的思维顺势进入新课的正确轨道。导语更注意思想性,不能只顾及了趣味性而忽视了教育性,思想性。

3、巧妙,有趣味性。导语要简练而概括,但形式是多样的,几句话的导语要尽可能设置得巧妙有趣些,语言生动活泼,形式多样。

4、设疑,有启发性。无论哪个导语,都要有针对性,富于启发性。针对性是说导语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的确定,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来设题,而不能风牛马不相及;启发性是指导语要有思考的余地,能引起学生思考探索,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无效导语,大担摒弃

当然,课题组成员导语设计在课堂实践检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吃力不讨好、考虑不周的无效导语,对无效的导语设计,必须大担摒弃,重新修改,以提高课堂教学45分钟的教学效率。

1、牵强附会。如某位老师在导入《外交关系的突破》时,大谈中国保镖的功夫十分了得,保证了尼克松的人身安全,这种单纯追求故事性和趣味性的导语,有故弄玄虚,哗众取宠之嫌,冲淡了新课的教学主题。

2、喧宾夺主。如某位老师在导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时,详述了四人帮的覆灭过程,偏离主题,喧宾夺主,违背了既定的历史教学目标。

3、选题偏难。如某位老师在采用释题导入时,选用的习题偏难,全班同学回应者廖廖无几,课堂气氛沉闷,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积极参与热情。

4、时间过长。如某位老师在导入《梭伦改革》时,导入用了近10分钟时间介绍梭伦个人生平事迹,占据了新课讲授时间,结果未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历史学科的教学特点、内容、课型以及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导语方法,甚至可兼用几种方法,创设最佳的课堂氛围和环境,最终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激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课堂配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样,就是有效的课堂导语,从而顺利完成历史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2] 《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南京大学出版社;主编 赵国忠)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紫云岗24号 电话:0599-8853660、8849859
备案:闽ICP备09034032号 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