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4月11日,南平一中武夷校区化学组在高中部化学实验室召开本学期第4次教研组会议。
本次教研活动主要有2个议程。
1.观看实验说课视频——《酸碱中和反应现象的多视角呈现》
该视频为第九届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展示之一,说课教师为昆明市第八中学长城红鑫校区周蕾。该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材,第十单元“酸和碱”的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二课时“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该教师从①教材和实验背景分析②实验改进要点③实验原理④实验操作⑤实验教学过程⑥实验效果评价六个方面阐述了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系统化、可视化多用化的创新点,将定性与定量实验相结合,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利用微观知识解释宏观现象,建立“宏-微-图-符”的四重表征。
2. 评课
方碧英:本节课将无明显现象实验可视化,利用数字化仪器pH计、将微观抽象转为显现可见,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观察到实验现象及微观粒子的反应实质,还有利于培养证据推理意识和定量思维,学生在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实验的操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中和反应的学习引申到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这类无明显现象反应的验证,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潘雨琪:这位老师在说课的过程中的表达清晰流畅,教学设计思路层层递进,通过胃药治疗胃酸引入,再模拟胃酸治疗过多的过程,展示实验,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证明两者反应。提出问题,如何将无明显现象的酸碱中和反应可视化。课堂上利用观察指示剂颜色变化,从定性角度分析反应的发生,再分别用传感器测pH、电导率、温度的变化,从定量角度分析反应的发生,同时从微观角度为宏观现象做出了解释,整个过程体现了“宏-微-图-符”的四重表征。
谢婧:整节课的实验,包含了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数字化实验与指示剂结合来理解中和反应,帮助学生建立研究无明显现象反应的思维模型,培养学生基于实验事实进行证据推理、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等能力。但对于初中的教学来说,课本上的提供的实验观察指示剂颜色的变化及微观粒子图已很明显说明中和反应的实质,课堂上利用多种数字化传感器的是否更多存在表演成分,对学生能否理解这些实验有待进一步考究。
组内教师几级参与讨论,各抒己见。本次教研活动,也是组内老师对实验教学探索创新的一次学习机会,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设计作为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引起教师的普遍重视,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实践能力。教无涯,研无尽,研前有准备,研中有碰撞,研后有思考。相信化学学科的老师们一定会在教学专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教育之花将愈发灿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