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16-2017学年  
 
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与探析
 
作者:林晶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068    更新时间:2017/12/12
 

20143月,《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在国内使用“核心素养”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2016年教育部制定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6)提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种核心素养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察,在近年来的高考立意中也频繁出现。其中,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要素。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正如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所说,是“实实在在的活生生的现象,它一往直前,不可逆转。正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潜伏着各种事件,也只有在时间的范围内,事件才变得清晰可辨。”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高中历史以专题式讲授,学生常常张冠李戴,时空错乱,无法形成对历史的整体性认识,如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如何拓展学生历史视野,是摆在中学历史教师面前的严峻挑战。

所谓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主要表现(1)了解历史进程的时间顺序和分期方式,能够运用各种时间术语描述过去。(2)知道重要史事发生的地理状况,能够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3)能够将史事置于历史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和评述。从这一概念出发,在教学中主要从时间思维和空间思维两个方面培养历史的时空观念。

一、时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1、历时思维的培养。历时思维,是指从时间的纵向特点出发来理解历史。就单个历史事件的学习而言,要掌握它的时间结构,了解它的源流,认识它的产生和发展变化过程,知晓它的来龙去脉。还要注意每个历史事件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了解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先后联系。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大事年表和时间坐标轴。

 大事年表有中外历史大事年表,朝代(政府)更迭表,某一时段的大事年表等。这些大事年表,并不是让学生识记有多少历史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如在学习人民版必修二英国的崛起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罗列英国三百年大事记(以1588——1840年为例):1588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607年在北美建立弗吉尼亚殖民地;1651年公布针对荷兰的《航海条例》;1688年光荣革命;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胜利,掌握海上霸权;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82年瓦特改良蒸汽机;1825年取消机器出口禁令;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根据大事年表,让学生说出英国发展史上的3个关键年份,并说明理由。通过这一大事年表,学生就很清晰的明白英国近代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英国崛起过程中的地位。

    此外绘制时间坐标轴也是培养时间观念的一个有效方法。例如,在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个专题时,引导学生构建“时间坐标”,将近代以来的有关于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的重大事件在时间轴上呈现出来(如图):

    让学生从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时间特征去分析事件之间的关联,从而对“西方工业文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之间的关系有了重新的认识,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当然这些的前提是要掌握表示时间的术语,如公元纪年、干支纪年、民国纪年、庙号、谥号、年号,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这是培养学生时间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这些时间术语,在平时教学中要反复解释。

    2、共时思维的培养。共时思维,是指从时间的横向性特点出发来理解历史。认识某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要注意把握其所在时代的时代特征,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这些都是历史的组成部分,是历史发展的不同方面。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就有必要先了解中国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阶段特征,这常常有助于分析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

除此之外,学习历史要注意同时代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联系。这是历史横向性联系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共时思维的重要方面。如在讲授工业革命时,要在“大历史”视野下探究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两次工业革命与中国近代历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分不开的。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整体史观。

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与空间是历史的两只眼睛,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只注意时间思维的培养,忽视了历史的空间思维培养。所谓历史空间,主要指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特定地理条件、环境、位置以及历史人物活动的社会场所。“左图右史”也是中国史学的传统,研究和学习历史应该自觉的将历史置于特定的历史空间,进而认识到历史的特定意义。从2008年以来的高考命题中也多见对历史空间思维的考察,如2013年全国卷第41题,考查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汉代州和唐代道,就是以地图的形式出现,由于教材没有涉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又薄弱,面对这样的题目就很棘手。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不能流于形式,而应该更加重视。

1、 活用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是历史课本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历史地图是精化和简化的历史,它可以收到文字难以达到的效果,表达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历史地图通过行政区划、军事路线、物产分布、山川河流等多种地图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例如,在教授人民版必修一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古希腊城邦示意图》,学生可以根据地图发现古希腊多山多海的地理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就可以想象,希腊民主的形成是由于地理原因形成的众多城邦而形成的。

    在地图的利用方面,除了让学生了解历史地图的一些构成要素:表示区域的经纬度、海岸线、国际线、河流走向线、表示地理环境的的各种小圆圈、表示方向或态势的各种箭头以及图例规定的特殊符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取地图的主题,探寻历史地图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培养思维能力。如在人民版必修一《太平天国运动》一课中,利用教材插图《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引导学生从空间上分析太平军北伐、东征、西征的主要目的,这与当时太平军所处的大本营长江中下游的南京,有着重要关系。以图析史,更能明白历史的奥秘。在多媒体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历史地图,不仅直观,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

2、 熟知历史地理名称。

    历史地理名称作为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是构成历史空间概念的基本内容。有些地名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丝绸之路,郑国渠,华盛顿,斯大林格勒等。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中,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变迁,历史地理的名称和区域是不尽相同,如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中国各个朝代的区域范围等。在教学中,还经常涉及到一些特定的地理称谓,如中原、关东、岭南等。这些历史地理名称在教学中要反复解释,熟悉和探究。

3、 巧用乡土历史,感受时空坐标。

    乡土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历史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也更能让学生真切感受的这些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毕竟,与波澜壮阔的中国史和世界史相比,乡土历史是更加鲜活,更加直观,更加有时空感的历史。例如在教授人民版必修三《宋明理学》时,我就介绍了两宋时期崛起于福建南剑州(今南平)的“延平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和朱熹,他们的主要事迹、故居、书院、思想等。他们的学术是一脉相承的,其中,杨时、罗从彦、李侗为朱熹开创闽学,集理学之大成,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这一解释,为本课中理解朱熹的理学思想作了很好的铺垫。在课余时间中,还带学生参观了延平区炉下镇的李侗故居,让学生感受到这些自己周围的历史名人的时空坐标。

    当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时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同时进行,密不可分的。时空观念的第三层次就是要求能够将史事置于历史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和评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通过更有效的途径、更多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摸索和实践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紫云岗24号 电话:0599-8853660、8849859
备案:闽ICP备09034032号 网站公安机关备案号 闽公网安备 35070202100184号